绞监候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 绞监候是绞立决的对称,简称“绞候”,即绞刑的缓刑。指判处绞刑后不立即执行,而是暂时在狱中监禁,待到秋天朝审、秋审时再决定是否处绞。 执行流程 绞监候案件经秋审或朝审后,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种情况,由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奏报皇帝裁决。
殴妻之父母至笃疾者,及女婿巴岳父岳母打成重伤;继母把子女殴打或故意杀死,而且丈夫是没有儿子的,也是判处绞监候。但一般父母把子女殴杀死了,是不判的,大多是徒一年,最重的是流刑,所以对继母判绞监候时属加重判处的。判绞监候最多,也是所发生命案最多的,是“斗殴杀人者”,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清朝时期,对于那些案情复杂、证据不足或有特殊情况的案件,会判处一种特殊的死刑执行方式——“绞监候”。所谓“绞监候”,就是对于那些在法律上存在疑点或是有特殊情由的案件,判处“监候”。具体来说,就是将被判斩或绞的案犯暂时监禁,等待来年通过秋审或朝审进行最终判决。“绞监候”这一制度...
绞监候并非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刑罚种类。在我国,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但其执行方式并不包括所谓的“绞监候”。 死刑的执行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死刑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枪毙和注射。枪毙是指死刑犯行刑时使用跪姿,行刑人员使用步枪从死刑犯脑后打一枪的执行方式;注射则是指死刑犯...
不都会。清时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主要有四种处决方式,即绞立决、斩立决、绞监侯、斩监侯等四种,其中死刑犯被判“监侯”的,他就不会在当年被处决,而是会被暂时监禁,然后留待来年的秋审、朝审再做判决,因此不都会被处死。绞立决、斩立决是立即处决。
**斩监候与绞监候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斩监候”和“绞监候”是两种特定的死刑执行方式,它们虽然都属于死刑范畴,但在执行细节、法律程序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下是对这两种制度的详细比较和分析: 一、定义及执行方式 1. **斩监候** - 定义:“斩监候”是指被判处斩首...
斩监候和绞监候是:1、斩监候:斩监候为斩立决的对称,是指明清时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不立即执行,而是监禁起来等候秋审或朝审复核。经过复核,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等几种情况,情实即罪情属实,立即执行;缓决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稍小,留待下次秋审或朝审时再审核。可矜即案情...
就是已经判了绞刑(死刑),但暂时不执行。古代有秋后问斩的传统,如果到了秋后,这货没有什么立功表现,也不知悔改,罪行确凿,那就直接绞死。当然,在秋后问斩到来之前,他还是有机会改判的。与之对应的,就是斩立决,就是马上拉出去剁了。属于罪大恶极。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要秋后行刑。四季更替,...
明朝(C)初步出现“决不待时”(立决)与“秋后处决”(监候)的概念,但仅限于两种执行时间的划分,未与具体行刑方式(斩、绞)形成精细对应。清朝(D)在继承前代基础后,正式将死刑细化为斩立决、斩监候、绞立决、绞监候四类,并与秋审、朝审制度结合,形成完整的死刑复核机制。故正确答案为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