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经行量多,名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莫制,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1.经行浮肿与体质虚弱(脾虚或肾虚)有关,还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平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和气血,预防本病的发生。 2.经行浮肿者平时饮食宜淡,少食腌制品或过分油腻的食物。 3.行经之前适当控制水分摄入量,以免引起或加重水肿。 4.对于经行水肿久治无效者,应进一步作全身的内科检查,明确水肿的病因,以确定...
1、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经行量多,名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莫制,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经行浮肿病,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以下两种: 1、脾肾阳虚证,主要有经行浮肿,按下去留有指印,晨起,头面肿的比较严重。月经往往推迟,经量比较多,色淡质稀、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汤薄、舌淡苔白,此证需要温肾化气、健脾利水治疗。 2、气滞血瘀,主要是经行肢体肿胀,按下随手而起,经血色暗有块,善叹息、舌头暗紫...
每逢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时,面目或肢体浮肿,经后自然消退者,称为经行浮肿。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浮肿,经净后浮肿消退,以育龄妇女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症是由于体内水钠潴留而引起,而水钠潴留,又与体内的雌激素,性激素水平有关。经行水肿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病症,月经干净后浮肿也会渐渐消退。
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经行浮肿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一.经行浮肿的概述 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 二.经行浮肿的病因病机 l.脾肾阳虚 脾主运化,肾主温化,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往于胸,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水湿...
经行浮肿,病因不同,症状治法也判然有别。如瘀血阻络,导致血病气亦病,血瘀气亦郁。气郁则水不行,水流四肢,泛溢肌肤,遂发为经行浮肿之病,治则首重调经,使经调则病自除。若因脾阳不振,水湿不行,下注胞脉,泛溢肌肤;而致经行浮肿。脾阳既虚,久必及肾而致脾肾阳虚,治则温经散寒,健脾利湿,重在去病,使病去...
经行浮肿属中医病名,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经行浮肿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综合征,经行浮肿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经行浮肿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 脾为水之制,肾为水之本,一主运化,一司开阖。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职,水湿为患,泛溢肌肤则为肿。而肾主水,为水脏,体内水液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运行敷布排泄。肾虚则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溢于肌肤而为肿。经前、经行...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叶氏女科证治》称“经来遍身浮肿”。 (二)病因病机 1.脾肾阳虚 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注于胞,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遂发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