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作为一种世界观是机械主义的,因为它仅仅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环境问题是不被考虑在内的。 经济理性主义 经济理性主义是一个澳大利亚术语,经常用于讨论宏观经济政策,适用于世界各地许多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经济理性主义是指我们的福利(经济学上的意义)还有改进的余地,价值不会因为道德的...
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直接针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加剧,地缘政治变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转向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影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调整的阵痛正在释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不同主体的微观感受出现“温差”。而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经济理性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合理、理性的行为和决策方式。它基于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考虑,是个体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所遵循的一种原则和思维方式。 在经济理性的框架下,个体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评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选择,并选择那些在给定信息和有限资源条件下对自己利益最...
经济理性主义是指我们的福利(经济学上的意义)还有改进的余地,价值不会因为道德的超脱而变得没有意义.经济理性主义是一个澳大利亚术语,经常用于讨论宏观经济政策,适用于世界各地许多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经济理性主义者往往倾向于回归政策:放松管制,自由市场经济,国有工业私有化,降低直接税和...
需理性看待主要经济数据的月度波动。一是,我们估算[1],2024年11月中国月度GDP增速达到5.5%,虽较10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处下半年以来次高点,高于全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二是,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三季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表示,如果将10月和11月合并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
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基本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供给是名义国民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2、长期中货币数量不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因而不...
在经济学中,我们常常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康德的理论提醒我们,理性不仅仅是逻辑推理,还包括道德判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看似"不理性"的决定,比如为了道德原则而放弃经济利益。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这意味着我们的需求总是超过可用的资源。正是因为资源稀缺,我们才需要做出...
然而,对于这一经济形态和制度的变化与以小农为主体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产效率的作用等关键问题,学界仍缺乏足够的共识。 除实证性的证据尚属薄弱外,在方法论上,对于如何分析小生产者的行为也存在分歧,焦点之一就是“小农理性”与经济学所持之“经济理性”的对立。然而,当历史学、社会学乃至各种当代研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