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在《内经》中均无病候的记载。但经别对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各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症候,其发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经脉所能达到,而是经别到达之处,取该经腧穴进行治疗,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承筋、合阳等穴,都能治疗痔疾,但是膀胱经的循行通路...
六阴经经别也都行过本脏。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和脏腑相联属,在机体内部起着濡养脏腑的作用,而且突出了阴阳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其分布与相互的关系比四肢由络脉来沟通表里组织更为缜密。 十二经别辅助了十二经脉对内脏和体表的联系,体现了手足三阴三阳在表里关系上的“离、合、出、入”和相互灌注,同十二...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经别(续)导读语:人体十二经脉,都有别脉,叫做经别。《下卷灵枢篇经别第十一》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
十二经别走体腔(身躯,胸腹腰背),远比走手足的正经更重要! 十二经别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别》。 一般观点认为: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在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
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原文】足少陽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陰;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眦也。足厥陰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陽,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提要】本段介绍了足少陽...
详尽。《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皮部、筋经、经水、经别、经脉概念解释:注解1)(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胭窝...
十二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分出,通向体腔,沟通表里两经在深部联系的重要支脉。 根据“离入出合”规律,十二经别走在互为表里配对的阴经脉与阳经脉之间,起一种往来联络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脏腑、躯干及颈项等处。经别循行至颈项以后,三阴经别与三...
足少阴经别 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图25)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 二合 足少阳经别 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人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
基础理论名词。指由十二正经分出的十二条“别行之正经”。概念 指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解读 出《灵枢·经别篇》,十二经别为行于躯体深部的、上下直行的、有特定循行流注规律,正经部分,与络脉不同。十二经别有离(别)、入、出、合的各该具体部位,离于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周围的循行路线分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