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化的工作方式信奉独立、完整、自由组合。目标就是尽可能把设计与开发中的元素独立化,使它具备完整的局部功能,通过自由组合来构成整个产品。 对于计算机这么复杂的工业产品,组件化是唯一能使它成为现实的方法。我中学暑假去电脑城打工,跟着别人学习电脑维修。CPU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内存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
组件:通俗点就是组件化就是基于可重用的目的,将一个大的软件系统按照分离关注点的形式,拆分成多个独立的组件。 组件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全局工程中有很多重复代码的问题,是为了复用,而且划分力度是相对较小的模块。 组件化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耦,把系统拆分成多个组件,分离组件边界和责任,便于独立升级和维护。 插件: ...
1.4 组件化的框架 先看一下整体的结构 举个例子:以某个直播平台为例(没有画完整), 基础层:包含的是一些基础库以及对基础库的封装,比如常用的图片加载,网络请求,数据存储操作等等,其他模块或者组件都可以引用同一套基础库,这样不但只需要开发一套代码,还解耦了基础功能和业务功能的耦合,在基础库变更时更加容易操作。
1、将没有实现组件化目标的业务功能转化为符合组件化目标的功能单元的过程。 2、抽离可组件化的界面元素, 组成一个前端组件库。 3、从业务开发中抽离出纯技术的可复用技术组件的过程。 比如,内容创作基础能力提供通用服务,然后定义出一系列扩展点,包括语言包(中文、英文、泰文等)、创作页面配置(图片、富文本、话题...
组件化是在模块化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演变,它划分的更细了,每个组件都是独立的,可以按照需要选择需要的组件组合起来就成为了整个项目。 而插件化,本质上也是模块化的一种,它也是按照业务逻辑进行划分,但不是划分成一个个模块,而是划分成插件(这些插件可以独立编译打包成为一个独立子app),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完成了组件的创建、gradle统一管理、组件模式管理和切换,那么这一篇文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组件之间的通讯了。 正文 组件化是将原来复杂的App分解成一个个组件,在调试运行的时候各个组件之间可以单独测试,而在打包的时候需要将其他的组件打包在app组件中,作为一个apk时,肯定会有不...
组件化的思想&优势 将一个大型项目分解成多个module,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尤其在大团队,大项目上,组件化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型项目,相当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问题。 每个成员,可以专注在自己相关业务的module上。
组件化架构的目的是让各个业务变得相对独立,各个组件在组件模式下可以独立开发调试,集成模式下又可以集成到“app壳工程”中,从而得到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APP。 组件化每一个组件都可以是一个APP可以单独修改调试,而不影响总项目。 为什么使用组件化? 编译速度:可以但需测试单一模块,极大提高了开发速度 ...
以下是一些组件化架构设计的关键步骤:1、定义组件:在设计组件之前,需要确定组件的功能、输入和输出。组件应该是独立的、可重用的、高内聚低耦合的,这样才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组件分类:将组件按照功能和特性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将数据访问组件、业务逻辑组件和用户界面组件分开。这样可以使得组件更加...
2.1 什么是前端组件化? 前端的组件化,其实是对项目进行自上而下的拆分,把通用的、可复用的功能中的模型(Model)、视图(View)和视图模型(ViewModel)以黑盒的形式封装到一个组件中,然后暴露一些开箱即用的函数和属性配置供外部组件调用,实现与业务逻辑的解耦,来达到代码间的高内聚、低耦合,实现功能模块的可配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