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和军事技术进步使大纵深战斗演变为大纵深战役。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不再局限于单次突破,而是追求在更宽战线和更大纵深内实现多点突破,以获得最终胜利。1936年颁布的《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PU-36)标志着大纵深战役成为苏联军队唯一的战争理论。**大纵深战役理论**:简而言之,苏军的大纵深战役利用现代化武器...
在粉碎苏军大纵深快速突击的作战中,战役预备队的配置和使用十分重要。应该隐蔽疏散地配置于我军主要防御方向第一梯队侧后便于机动的地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敌人火力突击中心区,减少伤亡,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而且机动距离短,展开快,既能随时用于增强前堵的力量,也可以抓住有利战机实施侧击、后截和割裂会歼敌人。采...
在1929年的苏联红军野战条例中,新的战略理论还仅仅是只是一个概念,但在1935年苏联红军就将这一战略理论明确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并出版了《大纵深战役理论指导》一书。到1936年时,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概念就被再一次加深,它不再局限于战术层面的浅近纵深战斗来突破敌人,而是谋划于在更为深远的纵深上击败敌人。
大纵深立体战役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原苏联提出的一种新的现代化战役理论。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基本思想是强调现代战役的空间不仅具有纵深性,而且具有立体性。主张协调一致地大量集中使用地面--空中兵力对敌战役布势全纵深的最主要而又易于毁伤的目标同时实施强大...
主要突击方向实施进攻,大纵深战役实施重要组成,苏军突击集团军 按照苏军军语定义,突击集团军(Ударная Армия)是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的进攻战役作战并在敌防御的战役战术地幅内歼灭敌军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30年代中期,苏军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基本制定。在当时的苏联军事著作中,大纵深战役被视为在主要突击...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闪电战”的区别 就这样,在所谓的“二十年间战期”中,两个在陆军战役法与战术上造诣极深、更有大量天才将领的陆军强国,即纳粹德国与苏联,成为了欧洲大陆上陆军战役、战术革命的领军者,苏俄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特里安达菲洛夫上将等将领的领导下,而纳粹德国在“闪电海因茨”、...
从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提出说起,多方面诠释大纵深作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了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至此世界格局发生了又一次改变。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了,可是各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此次大战的结束而烟消云散,相反协约国强加在同盟国之上的...
朱可夫大胆尝试,大纵深战役理论显现威力。参加战争,对于任何一名职业军人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朱可夫更加高兴的是,一方面可以将大纵深战役的训练成果,用于实战检验;另一方面,远离复杂多变,人心惶惶的政治斗争,取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是保命的关键。他要大显身手。第一步,争夺制空权。伏罗希洛夫给朱可夫...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闪电战”的区别 就这样,在所谓的“二十年间战期”中,两个在陆军战役法与战术上造诣极深、更有大量天才将领的陆军强国,即纳粹德国与苏联,成为了欧洲大陆上陆军战役、战术革命的领军者,苏俄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特里安达菲洛夫上将等将领的领导下,而纳粹德国在“闪电海因茨”、曼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