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杀他的政敌魏征,反而发现魏征看问题目光锐敏,敢于仗义执言的优点,便任命魏征担任谏议大夫,专门给自己提意见,挑毛病,敲警钟。他们君臣二人,一个胸怀宽广,虚心接受批评,一个嫉恶如仇,不顾个人得失,互相配合,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唐太宗登上皇位不久,就对文武大臣说:“一个人要想看见自己的形...
大秦虽然法令严苛,但秦王能够从善如流,展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嬴政就曾三纳忠谏。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46年,嬴政继位的第一年,“韩国的郑国”以修渠为名,实施疲秦之计。事情败露后,嬴政听从郑国之言,不加其罪,反倒顺势而为,成就精品工程,并命名为“郑国渠”,这是何等胸襟。一波稍平,一波又起,秦国宗室大臣以...
文中唐太宗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此句表明唐太宗认为君主能够接纳忠诚的谏言,臣子能够进献直言,这是君臣相契合、国家得以良好治理的关键,体现了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 n ,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
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惧诛戮, 之危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 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是以遂令, 囹圄空虚.愿公等者,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
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
1【题目】求文言翻译《新唐书魏征列传》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徵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
根据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可以概括出: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答案:(1)君臣本同治乱/共 安危(2)这件事刚过去不久,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耻笑啊!(3)君主要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要能...
唐太宗统治时期“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这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不能说明唐太宗勤于政事、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排除ACD。故选:B。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注】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