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背板中央具l条浅色纵带纹,侧缘直,具细齿,侧角钝圆。后胸臭腺孔和腹部背面橙红色。雌虫第3节腹板中部向后稍弯曲,雄虫则相应部位向后扩延成瘤突,伸达第4节腹板的后缘。雌虫后足腿节稍弯曲,近端处有1个小齿突;雄虫后足腿节强弯曲,粗壮,内侧基部有显著的短锥突,近端部扩展成三角形的齿状突。雄虫生...
学名Anop10cnemis phasiana Fabricius 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在吉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河南等省。 寄主大豆、豇豆、菜豆、绿豆、四季豆、瓜类、花生、合欢、竹类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豆荚、嫩芽汁液,致豆粒萎缩、嫩芽枯萎,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一27mm,宽8?10mm,棕褐色。触角第...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千姿百态的昆虫:红背安缘蝽、稻棘缘蝽、红蝽、硕蝽。 江 川 发 布 微信号:jcfb_JC 欢迎分享或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审:杜莎莎 二审:李丹 终审:杨聪明
防治红背安缘蝽可以利用它们对尿味的喜好。傍晚时分,将稻草浸泡在尿液中,然后在瓜地里均匀插置,每公顷插6至7束。尿味会吸引成虫聚集到草把上,次日清晨将草把深埋或烧毁,以此驱除害虫。如果常规方法不够,可考虑采用化学防治。推荐使用50%乙酰甲胺磷乳油,以1000倍的浓度喷洒,或者选用25%杀虫双水...
红背安缘蝽在地理分布上有所差异,长江以北地区一年仅生活一代,而长江以南地区则有两代。它们的生命周期始于冬季,成虫会在寄主周围的枯枝落叶下进行越冬。随着气温的升高,到了4月中下旬,活动和交尾活动开始,5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其产卵期。第一代若虫的孵化期从5月中旬持续到7月底,随后在6月中至...
在冬季防治豆类红背安缘蝽时,可以结合农田管理进行。首先,清理田间的枯枝落叶,这些地方常常成为越冬成虫的藏身之处,通过堆积发酵或者焚烧,能有效消灭部分成虫。同时,清除杂草也是关键步骤,减少它们为害作物的机会。在成虫和若虫活跃的时期,采用通用型杀虫剂进行防治是有效的方法。按照常规的使用浓度喷洒...
豆类红背安缘蝽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生活习性。在长江以北地区,它们是一年生一代,主要在冬季以成虫形态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枯枝落叶下度过。春季4月中下旬,它们开始活动并进行交尾,5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它们的产卵期,这段时间内雌虫会产下卵粒,数量大约在40到85粒之间。6月底到7月下旬,第...
红背安缘蝽是一种昆虫,成虫的形态特征独特。其体长在20~27毫米之间,宽度为8~10毫米,整体呈现出棕褐色。触角的第四节是棕黄色的。成虫的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纵向带纹,侧缘直且具细齿,角部较为钝圆。后胸部位的臭腺孔和腹部背面呈现出醒目的橙红色。雌虫的第3节腹板中部稍微向后弯曲,...
豆类红背安缘蝽的成虫形态特征引人注目。成虫体长在20至27毫米之间,宽度约为8至10毫米,呈现出棕褐色的外观。触角的第四节则展现出独特的棕黄色。它们的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纵向条纹,边缘直且有细齿,侧角较为圆润。后胸部位的臭腺孔和腹部背面则呈现鲜明的橙红色。雌虫的特征尤为显著,第三节...
可以看出红背安缘蝽在小蜡树上取食之后#造成小蜡树嫩头垂萎%坏死#枯死的叶片与其体色一致#而成虫及若虫长期栖息于枯死部位#很好地保护了虫体自身免于被捕食动物发现#从而使得红背安缘蝽可以更加安全地取食和生存$ $"对于红背安缘蝽取食对策的理解 动物的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