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不是一个实际地名,而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他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劳改营的岛屿,他把岛屿称为“古拉格”,这样的“古拉格”涵盖了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莫斯科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的广阔地域,即“古拉格群岛”。《古拉格群岛》有上中下三册,分为监狱...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成书于1968年,于1973年在法国出版。《古拉格群岛》其实是索尔仁尼琴的报告文学,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古拉格群岛》中有专门一章谈在犯人中招募告密者,在那里告密者被叫作“斯图卡奇”或者“塞克索特”。当局需要招募告密者,以了解什...
“古拉格”不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而是索尔仁尼琴的比喻,其实是劳改营的俄文字母缩写音译,当年苏联劳改营的别称。群岛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代表遍布苏联全国的庞大劳改营体系。这样的“古拉格”广布于苏联,涵盖了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莫斯科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的广阔地域。于是古拉格成为...
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充满了控制,管控和控制,社会治理几乎没有,完全是以意识形态和管控为主。管控取代了社会的治理。而管控的形式完全是任性、武断、粗放、野蛮和暴力的。那么,专制社会为什么总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专制的社会的本质决定的。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
《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书中,他揭示出了极权的把戏,犀利戳穿他们的复杂统治策略,将其奴役机制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世人面前。《古拉格群岛》以他在劳改营的8年经历为根据,综合了227人的故事、回忆、报告、书信,以及引用了档案文牍、法律条文、史料考证等官方和西方的文献资料,内容庞杂,时间...
之后随着苏联政权不断更迭,很多政治犯得以平反,关押政治犯的古拉格也就渐渐减少了。在众多被释放的政治犯中,就包括《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出生于1918年11月,祖籍在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父母都是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不幸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艰难抚养着他。1924年,索尔仁尼琴跟随母亲迁居...
从索尔仁尼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被抓进古拉格群岛即“劳改营”中的所谓犯人,除了一部分刑事犯外,大多数人的罪名都是种种卑鄙下流的手段给人编织罪名。整个社会充满了“阶级斗争”。所以,在一个极权社会中,表面强大而实质虚弱。所以,极权政权对哪怕是一丁点的反对声音,也害怕得要命。“制度”的利益高于一切,“...
索尔仁尼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第一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他被称之为“俄罗斯的良心”,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古拉格群岛》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成书于1968年,于1973年在法国出版。《古拉格群岛》其实是索尔仁尼琴的报告文学,全称是《古拉格群岛...
在1968年的某一天,苏联有个叫索尔仁尼琴的作家,他坐下来,心里头涌动着无数的往事,开始动笔写一本书。这本书可不简单,它是根据索尔仁尼琴自己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写成的,名字叫做《古拉格群岛》。他用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像雕刻艺术品一样打磨着那本书。可当它终于面世,却像被封印的宝藏,被苏联政府的大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