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了苏联20年代到50年代各种骇人听闻的事实,全面揭示出专制社会中的恐怖、暴力、血腥、荒谬、残酷、残忍和人生悲凉。同时也体现出索尔仁尼琴的人道精神。古拉格不是一个实际地名,而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他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劳改营的岛屿,他把岛屿称为“古拉格”,...
“古拉格”不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而是索尔仁尼琴的比喻,其实是劳改营的俄文字母缩写音译,当年苏联劳改营的别称。群岛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代表遍布苏联全国的庞大劳改营体系。这样的“古拉格”广布于苏联,涵盖了从白海中的岛屿到黑海之滨,从北极圈到中亚平原,从莫斯科中心到列宁格勒郊外的广阔地域。于是古拉格成为...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成书于1968年,于1973年在法国出版。《古拉格群岛》其实是索尔仁尼琴的报告文学,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古拉格群岛》中有专门一章谈在犯人中招募告密者,在那里告密者被叫作“斯图卡奇”或者“塞克索特”。当局需要招募告密者,以了解什...
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充满了控制,管控和控制,社会治理几乎没有,完全是以意识形态和管控为主。管控取代了社会的治理。而管控的形式完全是任性、武断、粗放、野蛮和暴力的。那么,专制社会为什么总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专制的社会的本质决定的。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
可以说,古拉格群岛摧毁了人性的美好一面,暴露了人性之恶。从禁书到列入中学教材 索尔仁尼琴将这本书定性为真人真事,但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西方国家将其当做研究苏联历史的重要调查资料。正因为如此,索尔仁尼琴被苏联视为反动分子,认定他有意丑化苏联的国家形象,苏联当局更是对《古拉格群岛》进行全面封杀。在苏联,...
用密告他人来保自家的安全。同时变得麻木不仁,充当看客,对于身旁有人正在遭灭顶之灾,视而不见。极权社会中,人性之恶的能量得到井喷式的爆发,谎言替代了真相,每个人都沉浸在谎言和虚伪之中,永远醒不来。喜欢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直接点击购买即可!两个版本,都可以。
从索尔仁尼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被抓进古拉格群岛即“劳改营”中的所谓犯人,除了一部分刑事犯外,大多数人的罪名都是种种卑鄙下流的手段给人编织罪名。整个社会充满了“阶级斗争”。所以,在一个极权社会中,表面强大而实质虚弱。所以,极权政权对哪怕是一丁点的反对声音,也害怕得要命。“制度”的利益高于一切,“...
《古拉格群岛》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在艰难时刻完成的一部巨著,全书长达一百四十万字,详细描绘了苏联十月革命后约四十年间的种种人和事。这部作品让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的生平也颇具传奇色彩。他于1918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并在...
索尔仁尼琴是一名物理老师,但由于一封写给好友的信中提到了敏感词汇,他被判定为反苏人员并被关押进古拉格。在古拉格中度过了几年的劳改生活后,他最终重获自由,并决心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籍。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耗时十年完成了《古拉格群岛》。第三章《《古拉格群岛》中的劳改现实》详细描绘了古拉格中的劳改生活。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