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苏联至俄罗斯联邦时期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两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中国大陆译作索爾仁尼琴,台湾译作索忍尼辛, 港澳译作索贊尼辛(俄语: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евич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化: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
索尔仁尼琴冒出来,扯着嗓子喊 “不消灭苏联,就得被苏联消灭”,里根一听,乐坏了,这太对胃口,加上俩人宗教情怀还挺合拍,都念叨回归基督教精神,批判世风日下,索尔仁尼琴稀里糊涂就成了里根新保守主义的 “马前卒”,不过就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被人当枪使了还不自知。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苏联人,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苏联,批判斯大林。他认为苏联的制度充满了腐朽虚伪和不切实际,可以说苏联在他心目中就是最黑暗的存在,因此他也在西方获得无数荣誉,拿奖拿到手软,更是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晚年的时候,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荣誉教授,在毕业典礼上面,...
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充满了控制,管控和控制,社会治理几乎没有,完全是以意识形态和管控为主。管控取代了社会的治理。而管控的形式完全是任性、武断、粗放、野蛮和暴力的。那么,专制社会为什么总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专制的社会的本质决定的。为什么专制社会喜欢以管控代替治理...
1963年《新世界》又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马特廖娜小院》和《科切托夫卡车站风波》,从而确立了索尔仁尼琴在文坛上的地位。西蒙诺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等老一辈作家认为,索尔仁尼琴虽初次发表作品,但已经是成熟的作家了。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赶下台,政治风向的转变使监督文艺界的克格勃重新活跃起来。作家们对索尔仁尼琴的...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89岁。这个消息刚一传出,世界各大媒体便纷纷加以报道,人们再一次称作家为“俄罗斯良心”。他的辞世中断了二十世纪俄罗斯一个最重要作家的声音。虽然明知道作家曾身患癌症,如此高寿已经是天意和生命的奇迹,但听到这一消息,仍然不禁怅惘良久。对于那些喜欢他的读者...
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战争前线给自己的好友写了一封信。由于信中提到了一些所谓的敏感词汇,他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判定属于反苏人员。还不容他辩解,就被判处8年劳动改造,此后索尔仁尼琴被关押进其中一个古拉格,度过了几年泯灭人权的日子。决定写下劳改经历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索尔仁尼琴终于在1956年摆脱全部罪名,...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