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也是岳飞所作,这幅字笔笔荡漾,字势飞动,骨格清秀,点画遒美,潇洒飘逸,豪气勃发。是难得一见的好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再来欣赏岳英杰、冯雪林、刘海粟、夏囯祥、郭占武、曹国银、朱守道、张泗端、向延发、舒同、尚全孝、白崇禧、蒋中正、杨虎城、李胜洪、宇文家林、林散之、黄朝琴、高山得...
从此以后,岳飞“尽忠报国”的行动,上升为“精忠报国”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不论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体现的都是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信念。它们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至今影响深远,也成了“宋韵杭州”不可替代的热血精神符号。
这之后就有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看穿岳飞的心思后,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又一次投身抗金前线。这是岳飞的第三次投戎。最初,岳飞是在刘浩手下行事。靖康二年(1127...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面对金军的步步紧逼,岳飞挺身而出,成为了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他率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败金军,为南宋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郾城之战中,岳飞更是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主力,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三、精忠报国,誓死抗金 岳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己任,他深知国家...
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
但真相是,岳飞后背上刻的字是"尽忠报国"。尽管"精忠报国"这一表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岳飞的忠诚精神,但历史上确实是"尽忠报国"这一词汇永远铭刻在了他的背上。北宋末年,国家危机四伏,金兵南下,祖国山河危在旦夕。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刻,一个伟大的故事即将发生,一个母子的誓言将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岳...
“精忠”二字就成了岳飞的代名词。 岳飞像 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 刘海粟题“精忠报国”匾额 在岳王庙内,可以看到刘海粟94岁时写的“精忠报国”匾额。 启功题“忠义常昭”匾额 沙孟海题“碧血丹心”匾额 赵朴初题“浩气长存”匾额 院...
那么,岳飞后背上所刺大字到底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一、在宋朝书籍中,岳飞后背没有刺字 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宋高宗赵构和权臣秦桧杀害。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后,着手为岳飞平反,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又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被平反后,岳飞的孙子岳珂多方收集资料,将岳飞的光辉事迹编写...
岳飞,字鹏举,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不仅精通武艺,更对诗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的岳飞,便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他常常对人说:“吾当尽忠报国,提兵杀贼,恢复中原,迎二帝归京阙。”这份壮志,成为了他日后抗金斗争中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