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粟裕当总参谋长的时候,每次碰到张云逸和徐海东这些大将,都会主动打招呼,从没用职务压过人。所以“粟裕镇大将”这个说法,纯粹是民间某些人瞎想出来的,没证据,也不合适。 粟裕这人特别谦逊,这在他跟陈毅搭伙的时候体现得那叫一个清楚明白。 尽管毛泽东让华野的战役指挥交给粟裕负责,可粟裕始终特别尊重陈毅,多...
除了元帅、大将,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的名单并不是按功勋地位排的(主要按建制序列),所以要说“萧克镇上将”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的名单,是有非常严格的排序。换句话说,朱老总和粟裕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的的确确是被认为是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中的领军人物。朱老总作为我军的一面旗帜,当然能...
所谓的“粟裕镇大将”,更多的是后世崇拜粟裕的人,对粟裕大将的一种“缅怀”,同时,也是不少人对粟裕未能入选元帅的一种遗憾的“弥补”。当然,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上说,粟裕的确是能够镇大将的,陈赓等大将,对粟裕也非常钦佩,他们和粟裕也有着坚不可摧的革命友谊,1961年陈赓去世时,粟裕扑在陈赓遗体上大哭不...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59名少将。其中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而萧克上将则名列57位上将的第一位。从这时起,坊间便流行起了“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严格地说起来,自1955年评衔以来,中央从没有说过“粟裕...
确切来讲,自1955年开展评衔工作之后,中央方面压根就未曾提及“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样的表述,官方层面同样也从未对这种说法予以认可过。此类说法往往是出现在民间的那些军迷群体当中,其本质上是表达对粟裕、萧克这两位将军的敬重以及赞扬之情。在那27位上将当中,萧克无疑有着最为深厚的资历,尤其在红军时期...
需要明确的是,自1955年评衔以来,中央从未提及过“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句话,官方层面也始终未曾认可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在27位上将中,萧克的资历最老,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最高。很多人都说,萧克的军衔确实评低了,理由是,在井冈山时期,萧克已然担任红四军的师长,那可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岗位,到了...
需要明确的是,自1955年评衔以来,中央从未提及过“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句话,官方层面也始终未曾认可这样的说法。 这是因为,在27位上将中,萧克的资历最老,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最高。很多人都说,萧克的军衔确实评低了,理由是,在井冈山时期,萧克已然担任红四军的师长,那可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岗位,到了抗日战争时...
因此,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的情绪,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粟裕镇大将,萧克压上将”的说法,言下之意是,粟裕评不上大将已经是既定事实了,但是在大将这一档,粟裕也是超一流的存在,可以镇住所有大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不适宜再提了,粟裕本人也高风亮节,曾经“两让司令”,根本不会在意这些虚名,但粟裕的粉丝将粟裕...
坊间有一说法“朱老总镇元帅,粟裕镇大将”,但对此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朱德一直是我军的总司令,自然能够“镇”三军;而粟裕资历尚浅,战功也不及朱德,不足以“镇”大将之位。究其根本,朱德之所以能“镇元帅”,粟裕之所以难以“镇大将”,原因在于二人在资历、职级、能力、战功乃至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
单就这一项,已经是元帅级别了,基于这一点,建国后,他是唯一享受元帅待遇的开国大将。所以,个人认为,如果元帅名额增加一位,从十大将里面选出一人,陈赓和张云逸无疑比另外八位更具备优势。综上所述,流传甚广的“粟裕镇大将”的说法,并不够严谨。当然,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还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