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粒状贝氏体与粒状组织定义: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均由“铁素体+岛状组织”组成,但粒状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为中温转变区形成的上贝氏体铁素体,而粒状组织则为先共析区析出的先共析铁素体。(2)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形态特征:粒状贝氏体中小岛呈半连续长条型,近于平行地排列在铁素体基体上。沿...
粒状贝氏体是一种在低、中碳合金钢中常见的组织形态,其形成机理主要与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有关。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或在焊缝热影响区中,钢材经历了一系列的相变过程,其中包括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先转变为马...
粒状贝氏体生成温度通常低于板条贝氏体,集中在350℃到450℃范围。温度较低时,碳扩散受阻,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基体与岛状残留奥氏体或碳化物。在低碳合金钢如20CrMo中,空冷至380℃左右,容易形成弥散分布的粒状组织。粒状贝氏体结构相对松散,硬度较板条贝氏体低,但塑性和韧性更优,常用于需要焊接性能的结构钢。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柱状贝氏体 钢中的贝氏体是过冷氏体在中温区域分解后所得的产物,它一般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所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钢中的贝氏体转变首先由Bain等人于1930年作了研究和阐述,因此这种转变后来被命名为贝氏体转变。我国柯俊教授在这方面亦曾...
粒状贝氏体的四个特征 粒状贝氏体的四个特征(一)现实中的困惑:不起眼的“小家伙”引出的大问题 在那个昏暗又嘈杂的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如同暴躁野兽的咆哮,老王正盯着一堆钢材样本发愁。这些钢材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性能上的异常,原本应该坚韧耐用的家伙,怎么就变得有点“脆弱”了呢?老王拿起其中一...
粒状贝氏体名词解释低、中碳合金钢在正火后、热轧空冷后或在焊缝热影响区中由于连续冷却会得到粒状贝...
(1)上贝氏体; (2)下贝氏体; (3)无碳化物贝氏体(carbide-free bainite); (4)粒状贝氏体(gránular bainite); (5)柱状贝氏体(columnar bainite); (6)反常贝氏体(inverse bainite)。 在这六种贝氏体中,以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为最常见,也研究得最早、最细致,所以本期着重讨论这两种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镁合金元素,以及少量的稀土金属等辅助元素。这些元素能够控制合金中碳化物和石墨球的形态和数量,从而使铸铁的力学性能、耐磨性、抗腐蚀性等方面有所提高。 三、粒状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应用 粒状贝氏体球墨铸铁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强度耐磨性等特点,在机械制造...
起初,粒状贝氏体的定义是基于其独特的组成特点。它由粗大的等轴状铁素体和富含碳的奥氏体区域构成。其中,奥氏体区域呈现出颗粒状的分布,这种特征使得这种组织被命名为粒状贝氏体。尽管粒状贝氏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发现较晚,但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使其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