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病毒通常通过种子或花粉传播。 1967~1981年,T.O.迪纳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原并不是过去认为的病毒,而是一种更简单的不含蛋白质的RNA,称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以后,又陆续发现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黄瓜白果病、菊花退绿斑驳病、椰子死亡病、酒花矮化病、鳄梨日斑病等的病原也是类病毒。
类病毒界是生物类别,属于单链RNA病原体。定义 类病毒(Viroids)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它们比病毒要小,并且没有通常病毒所有的蛋白质外壳。类病毒为严格寄生物,专一性很强,通常感染高等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的细胞核内进行复制。类病毒通常通过种子或花粉传播。类病毒最早由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迪纳(...
人类病原体丁肝病毒(Hepatitis Deltavirus)是一种介于类病毒与病毒之间的病原体。 分类 类病毒可分为两个家族:纺锤状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spiviroid)和太阳花状的鳄梨日斑类病毒(Avsunviroid)。 纺锤状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spiviroid):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poo...
【名词解释】类病毒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能侵染某些高等植物的非细胞形态病原体。作用类似病毒,但没有蛋白质外壳,是一类较小的核糖核酸分子。1971年首先在患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薯中发现。这种病原体对RNA酶极为敏感而不被蛋白酶或脱氧核糖核酸酶破坏,分子量约为120千道尔顿。对它研究较多的第纳把这类...
拟病毒(virusoids)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卫星病毒或卫星RNA,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缺陷类病毒。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300-400个核苷酸)或DNA所组成。它是一种环状单链RNA。它的寄生对象是病毒。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300- 400个核苷酸)或-DNA所组成。被拟病毒“...
一、类病毒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学者 Diener 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病原时,观察到病原无病毒颗粒和抗原性、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耐热 (70 ℃ ~75 ℃ ) 、对高速离心稳定 ( 说明其低分子量 ) 、对 RNA 酶敏感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 RNA 。从而提出...
(HDV)是五种已知的肝炎病毒[甲肝病毒(正义RNA病毒,肝病毒/Hepatovirus)、乙肝病毒(拟逆转录病毒,肝炎DNA病毒/Hepadnavirus)、丙肝病毒(正义RNA病毒,丙肝病毒/Hepacivirus)、丁肝病毒(类病毒/反义RNA病毒,丁肝病毒/Deltavirus)和戊肝病毒(正义RNA病毒,戊肝病毒/Hepevirus)]中最小的病毒,也是唯一感染人类的类病毒。
解析 答案:类病毒是一种和病毒相似的感染性颗粒。类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可传染致病因子,只在植物体中发现,其所含核酸为裸露的环状ssDNA,相对分子质量很小。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如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不被蛋白酶或脱氧核糖核酸酶破坏,但对RNA酶极为敏感。 解析:空...
类病毒,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类病毒是一类环状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分子量约10⁵Da(“真病毒”为10⁶~10⁸Da),含246~401个核苷酸。类病毒仅为裸露的RNA分子,棒状结构,无衣壳蛋白及mRNA活性。为了和病毒加以区分,故命名为类病毒。在天然状态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