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谏含义解释 笔谏[ bǐ jiàn ] ⒈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什么是笔谏引证解释 ⒈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引《旧唐书·柳公权传》:“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
快点击[杨坚建隋、文帝灭陈、科举制的创立、赵绰依法办事、李春建赵州桥、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三下江都、瓦岗起义、李渊起兵、统一全国、玄武门之变、长安城、以人为镜、贞观之治、李靖夜袭阴山、玄奘取经、文成公主入藏、初唐四杰、女皇武则天、药王孙思邈、名相狄仁杰、开元盛世、姚崇灭蝗、一行测子午线、雕版印刷术...
笔谏含义解释 笔谏[bǐ jiàn]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笔谏引证解释 笔谏[bǐ jiàn] ⒈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引《旧唐书·柳公权传》:“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
柳公权字诚悬,这个故事被称为“诚悬笔谏”。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之二诗:“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柳公权)笔谏时。” 宋·魏了翁《次韵薛秘书见遗玉臂格谢书则堂扁额》:“无物报琼瑶,作诗附笔谏。”
拼音bǐ jiàn 怎么读 【笔谏】的意思 借书法之理寄托讽谏。《旧唐书.卷一六五.列传.柳公绰》:「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二首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
笔谏[ bǐ jiàn ] ⒈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引证解释 ⒈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引《旧唐书·柳公权传》:“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 诚悬 笔諫时。”宋...
铅笔- 1.指蘸铅粉涂改错字之笔。 2.用石墨或加颜料的黏土做笔芯的笔。 鼓笔- 奋笔书写。 详解 笔谏的解释如下:笔谏,拼音为bǐ jiàn,释义为谓于述说笔法中寓劝谏之意,或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这一词语来源于《新唐书·柳公权传》和《旧唐书·柳公权传》中的记载。* 来源与背景:在《新唐书·柳公权...
从此,柳公权被誉为“柳谏议”,这一段佳话在书法史上被传为“笔谏”的典范。柳公权,字诚悬,出身于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他年少时便以书法才华崭露头角。起初,他师从二王,汲取魏晋书法的精髓,后受颜真卿影响,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柳公权的书法遒劲有力,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得益彰,后人因此称誉其为...
柳公权在书坛上最有影响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提出了“笔谏”。他的书法受到唐朝几代皇帝的重视和喜爱,唐穆宗李恒曾问他用笔的方法,其本来的意思可能是要探讨艺术。 谁知道柳公权却一本正经地说:“心正笔则正,乃可为法。”他的词锋一下子由艺术转到了做人的问题上,李恒惟有首肯而已。他的这句话也就成为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