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枝上采集具典型症状的竹黑痣病叶片,切去病斑边缘的小块病组织(约0.2 cm),用0.1%升汞进行表面消毒15 s,然后用无菌水洗涤3次,接入PDA培养基平板,平均每个培养皿内接入3块病块组织置于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3/4后用灭菌打孔器(直径6 mm)打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 计算所得菌株的分离率,其计算公...
竹子在初期感染竹黑痣病时,叶片上会出现微小的苍白色斑点,这些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扩大,形状可能变成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的颜色会从最初的苍白色转变为橙黄色,最终甚至变为赤色。在病斑的后期阶段,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病斑表面会隆起形成疹状,这些疹子带有光泽,实际上是病原菌的子座。...
当竹黑痣病开始显现时,应采取药物防治措施。推荐在发病初期使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者75%的百菌清,或者50%的托布津溶液,浓度为500-800倍。喷洒频率应保持在每10-15天一次,连续喷洒1-2次,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综合上述方法,通过源头控制、加强管理以及适时的药物防治,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竹...
病原学名 多种黑痣菌(Phyllachora spp.)分类地位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黑痣菌目(Phyllachorales)、黑痣菌科(Phyllachoraceae)黑痣菌属(Phyllachora)。 分布危害 本病广泛分布全省各地。竹子被害后生长衰退,病叶易枯萎脱落,出笋减少。 寄主 竹黑痣病危害多种竹类,尤其是刚竹属...
竹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在早春之际,收集病枝、叶,集中销毁。 ②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以促进竹子生长,增强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1-2次。
竹黑痣病症状:竹黑痣病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产生苍白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渐变为橙黄至赤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疹状隆起、有光泽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座。其外围有明显的橙黄色的变色圈。病斑可互相联合成不规则形。最后病叶局部或全部变褐枯死。
调查结果发现:竹黑痣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较重,尤其是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病原菌的研究方法包括病组织分离、病原保湿培养、室内...
浅谈竹黑痣病浅谈竹黑痣病 翟思万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浅谈竹黑痣病 【总页数】1页(P414-414) 【作者】翟思万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安新区华山松良种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7 【相关文献】 1.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研究 [J], 谢瑾;朱...
调查结果发现院竹黑痣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较重,尤其是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病原菌的研究方法包括病组织分离,病原保湿培养,室内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