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州老房子,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西关大屋,其实西关大屋一直是富商巨贾所居,一般的百信人家住的是一种叫“竹筒屋”的民居,也就是广州话里所说的“眼镜房”。“竹筒屋”房屋之间以天井间隔,旁有巷道贯通,那些天井就像是竹筒的节,起间隔作用,故名“竹筒屋”。广州气候闷热潮湿,而竹筒屋最为人称道的...
〔1〕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 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 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
尽管每处竹筒屋的直接成因各有不同——统一建设、共用“众墙”者,大抵难有侵水占筑的余地;陆上居民建墟划铺、分家析产,也有采用联排单间模式的充分理由——但这些情况若非华南独有、最盛,就不足以解释为何竹筒屋只在华南特别流行。归根结底,气候温暖、...
广州“竹筒屋”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天井可以开闭,房屋排列在狭小街巷两侧。下图是广州某地某竹筒屋的示意图。
广州传统民居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干栏式建筑到近现代的都市风格,经历了一系列居住形式的演变。其中,“竹筒屋”是广州老房子中常见的中低收入居民住所。竹筒屋以天井间隔,旁有巷道贯通,天井形状如同竹筒,形成“竹筒屋”之名。广州炎热的气候赋予了竹筒屋极佳的通风散热性能,其双层隔热顶与石板铺成...
典型的竹筒屋 竹筒屋是晚清广州城主要的民居形式之一,表现为窄面宽、大进深,多重院落的平面布局形式。在早期的十三行建筑(1748年火灾后)也采用这种模式。由此推断这种建筑形式已长期在广州地区使用,在商贸活动频繁集中的西关、荔湾、沿珠江北岸地区,竹筒屋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人员密集及用地紧张的问题。
广州“竹筒屋”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天井可以开闭,房屋排列在狭小街巷两侧。如图是广州某地某竹筒屋的示意图。完成14~15题。竹筒屋的建筑设计优势有( )①安全防卫功能好②房屋进出较便利③通风散热效果佳④室内采光条件优 A、 ①③ B、 ②④ ...
街巷建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梳式布局,而竹筒屋的建筑模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竹筒屋的前部通常设置为门头厅或前厅,并设有单层神楼,用于供奉佛道神像及祖先牌位。厅后则是卧室空间,而过厅及卧室则位于中部,后部则主要为厨房和厕所。门厅、厅堂、起居室、书房和卧室通过天井相连通,冷巷则负责连通室内与...
广州“竹筒屋”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天井可以开闭,房屋排列在狭小街巷两侧。如图是广州某地某竹筒屋的示意图。完成14~15题。竹筒屋住宅区的气温分布是( ) A. 房间内的白天气温高于街巷 B. 廊道内的夜晚气温高于房间内 C. 街巷的昼夜温差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