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背景】 宋人很想联金,但是金人反复无常,口口声声说联合,又反反复复来抢劫.这种所谓的联合,根本毫无诚意!甚至到了覆灭...
纵观“端平入洛”之役的整个进程,赵葵的表现可以用“长于战略,短于战术”八个字来概括。尽管赵葵在战役先期表现出了深远的战略眼光,但在实际作战中却轻师冒进,以致入洛之师溃败。尽管入洛之师溃败,但赵葵并未仓皇逃跑,反而审时度势,将制置司治所从扬州迁到边境的泗州,率领宋军主力与降人国用安等在应天...
端平元年(1234)六月,南宋乘金灭亡之机,派军北上收复失地。宋军很快收复汴京,接着在严重缺乏粮食的情况下,继续冒险向洛阳进军。可是,宋军刚刚进入洛阳城就受到埋伏在四周的蒙古军队的袭击,宋军大败退兵。这次被称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的失败,造成了严重后果。首先,它激化了蒙宋矛盾,为蒙古攻宋提供了借口,开始...
5、端平入洛的实现 因南宋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认真作过收复中原的军事准备,对宋、蒙双方力量对比也缺乏清醒认识,认为蒙古人不会因为宋军北上恢复三京而作出强烈反应,便仓促上阵,想侥幸一时,迫使蒙古人承认既成事实,故宋军北上之后,立即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战火破坏,当时河南各地城市残破,人烟稀少,田畴荒芜...
端平入洛:南宋"糊涂仗",如何因缺粮惨败?史嵩之:蒙古得感谢我 宋、蒙联军攻破蔡州后的第三天,即1234年(宋端平元年)正月十三日,孟珙与蒙军主帅塔察儿分取金哀宗遗骨及宝玉法物等战利品,按原先约定各自退兵。 1、端平更化 因河南地区经多年战火,破坏惨重,满目疮痍,劫后余生的百姓不是北渡黄河就粮,就是南流宋...
1、朝廷党政。端平入洛本就是一场朝堂争议极大的军事行动,宋理宗以"端平更化"提拔新人才,以抗衡旧派"史党"的势力,而对于端平入洛来说,赵氏兄弟则是属于新派,而史嵩之则是代表着旧派,其各自虽各执己见,但本质也是为了"私利"的党政。 2、文武寡能。在端平入洛的事件上,很绝对地体现了一个事实:南宋文物之臣...
端平入洛名词解释《端平入洛名词解释》 端平入洛,是指北宋时期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初年赵昀即位为帝后,下令将京都迁至开封的历史事件。 端平入洛,是指北宋时期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初年赵昀即位为帝后,下令将京都迁至开封的历史事件。据《九国志·赵邵传》载:“景德四年,丞相史弥远奏立皇子(即恭...
首先,断言端平入洛事件是南宋违背盟约并向蒙古挑起争端,进而引发蒙宋战争的根源,这一观点实则荒谬绝伦。试想,即便南宋理宗未曾发起北伐,蒙古铁骑难道就会因此按兵不动,不再踏足宋境?在金国覆灭之后,那曾一度形成的蒙、宋、金三国鼎立的微妙平衡,犹如脆弱的沙堡,被历史的潮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南宋,这位昔日...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领土,最终被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