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的局部超极化电位。 产生机制: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AP →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K+,尤其是Cl-通透性增大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1. **定义**:EPSP是由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离子通道开放,导致膜电位去极化的过程。2. **离子机制**:递质结合受体后,钠离子(Na⁺)大量内流,钾离子...
突触后电位名词解释突触后电位略称PSP。也可称突触电位。 突触后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另外还区别为以化学传递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传递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与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流进行电传递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
根据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分为兴奋性和抑制型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局部去极化 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最大,Na+ 内流大于K+外流,发生净内向电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百度试题 题目[名词解释] 突触后电位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反馈 收藏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释放 的兴奋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在突触后膜上形成去极化的局部电流。机制: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钠钾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形成局部电流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在突触后膜上形成的...
1. 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产生的位置不同。2. 终板电位发生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即肌细胞膜(也称为接头后膜或终板膜)上的局部反应。3. 突触后电位则是在化学突触中,具体是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反应。4.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终板电位位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而突触后电位出现在经典化学突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