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0余年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已建立了一个手段种类齐全、数量规模可观、技术性能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实现了探测手段从单一到综合、探测范围从区域到全球、探测精度从粗放到精细、处理分析从定性到定量等的巨大跨越,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农业估产、海洋维权...
空间望远镜主镜的涂层和材质都将进一步提升观测效果。比如,有望于2027年发射的美国罗曼空间望远镜的主镜采用一种特殊的超膨胀玻璃整块制成,直径2.4米,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相同,但质量仅有186公斤,而且附着了不到400纳米厚的银涂层,相当于人的头发直径的1/200。预计这种银涂层能在太空中更出色地反射近红外波段,...
总之,深度空间观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最先进的望远镜和探测器、高超的科学技术以及天文学家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深度空间观测将为我们揭示宇宙奥秘提供更多宝贵信息。
由于白天的天空背景过亮以及地影区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光学观测系统只有在晨昏时刻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使得光学系统对空间目标成像时间较为有限。 昼间光学成像系统的应用价值 星空背景过亮会导致光电传感器饱和,光子散粒噪声的急剧上升将大大降低观测系统的检测能力。虽然通过提高加工水准和改良设计结构能有效减缓这些限制条件...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利用包括国产风云气象系列卫星等多个载荷的热红外观测数据及其反演产品,发现了大量震前热异常现象,并总结出如下规律:震前在震中附近红外波段会出现孤立的高温异常区,该区域随着地震临近可发生迁移、形状及走向的变化;异常区域温度明显比周围高;地震异常的面积越大、...
对空间的思索 随着天象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中国古人开始对宇宙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索。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天地会不断演变还是亘古不变?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做出过种种推测。 早在战国时期,关于宇宙...
这对于整套系统可持续的运行有很大的意义。结语:“子午工程”二期将以全新的架构、硬件和方法首次从地面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综合的立体式探测。这套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国际上综合能力最强的地基空间环境观测网,在天基网络的协同下,使我国空间环境监测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模拟地面及空间望远镜..本贴主要展示用光学望远镜在各种倍率下太阳系行星的最佳理想观测效果,忽略了大气干扰及光污染(SE也模仿不出来),同时图片模式采用HDR,因此会比肉眼实际观测清晰得多,对比100倍下的土星及木星,长时间曝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观测指南 4月29日11时23分,海南文昌发射场,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托举着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一飞冲天,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空间站建造转入任务实施阶段,标志着我国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天和”核心舱是天宫空间站的“智慧大脑”和中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