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四雄主是指战国时期对秦国的发展、强大,以及秦国最终吞并其它六国起着重要作用的四个关键君主,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秦始皇)。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年),嬴姓,名渠梁。秦献公嫡子。公元前361年即位,时年二十一岁。秦国之兴,源远流长,而秦国之强,自孝公始。秦孝公用...
此次,他调整策略,向秦孝公讲述三代贤王以仁义治天下、推行 “王道” 的故事,期盼以这种稍显务实的治国之道获得认可。秦孝公虽比上次耐心许多,认真听完,但依旧觉得耗时太久,秦国局势危急,根本等不起这般循序渐进的变革,依旧未予采纳。不过,秦孝公对商鞅的态度稍有缓和,对景监说:“你的门客倒也有些见识...
秦孝公内政 秦孝公,在内政上有着卓越的远见,他深知,要想强国,必须先有强法。于是,他下了一道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属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这样一个名叫商鞅的魏国人走进了秦国的历史舞台。商鞅,原名卫鞅,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法家学者,他的思想深邃,策略独特。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他...
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前362年-前338年在位,在位共25年(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1)继位为君 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
分析秦国的现状,秦孝公意识到秦国最缺的就是人才。因为秦国积贫积弱,天下的人才不屑于投奔秦国的人才。这份寻才令字数不多,字迹也不漂亮,但在商鞅这个魏国中产公子的眼里,却是五百年写成的磅礴之作。因为文章既承认了秦国君主的无能,又介绍了秦孝公自己的主张,公开,不写空头支票,天下人人都可以自省,从中...
其实,真正原因是另一个---乱世当中纠缠交错的地缘政治格局,秦孝公出现了严重误判。接下来,为了改变让他很不满意的结果,他又决定推出求贤令。 秦孝公思维当中有缺陷,他看待事物的角度过于单一,狭窄,忽略事物的丰富多彩善变,没有认真思考就确定下来重大结论。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名渠梁。《史记》引《诗经》作“虔襄”,《汉书》引《诗经》作“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
秦孝公,一位在中国战国时期具有深远影响的君主,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改革、图强与奋斗。作为秦国的第二十五位国君,他以其坚定的决心、卓越的才能和深远的眼光,为秦国的崛起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嬴姓,名渠梁,亦称秦平王,是秦献公之子,秦惠文王之父。他二十一岁时即位,正值秦国国力...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历史功过】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坚决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取用军功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