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靠的是严密的账籍。该收你家多少租,多少调,依据是户籍;户籍之外,还有一本“账”,统计的是壮丁男子,按这个账本记录,来派“庸”,也就是徭役。唐代的规定是,一年造一次账,三年造一次籍。账籍分三份,一份存县里,一份送州,一份呈交户部。这个活,不轻松。国家这么大,经常要...
租庸调各指什么意思 文言文解释 租庸调制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其中,“租”、“庸”、“调”各指以下意思,且均出自于这一制度本身: “租”指田租,即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谷物。在租庸调制下,每丁每年需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作为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个制度的核心,在于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都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既有可以世代继承的“永业田”,也有到了一定年龄要交还国家的“口分田”。不过,分了田就得交税,具体分为三种——“租”是交粮,“庸”是出力,“调”是交特产。听起来挺公平吧?的确,这套政策在唐初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不仅稳定了社...
“租庸调”这三个字听起来颇为拗口,不懂历史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其实“租庸调”是指唐朝初期的税收制度。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百姓靠耕种生活,朝廷以征收田税充实国库。税收制度从夏朝开始出现,历朝历代都有,历朝历代不同,而“租庸调”则是唐朝特有的一种税收制度。什么是“租...
一、为了发展唐朝逐渐淘汰“租庸调”制度 1、何为“租庸调”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百姓靠着耕作生活并以此来缴纳田税,而这“租庸调”则是唐朝所特有的一种税收制度,“租庸调”可以把三个字拆开来理解,每个字都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租指的是土地税收,在唐朝初期,每一位年满十八的男子都...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唐王朝本着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规定了租庸调法。内容是每名丁男,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做租;桑蚕产地,每丁每年缴纳绢二丈、绵三两,麻产地,缴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丁按每天缴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
租庸调读音为 zū yōng tiáo。意思是: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2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
1、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2、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 二、影响不同: 1、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中以男丁为征收对象,向其征收定额的赋役,即是说国家的收入取决于丁的多少,缺乏弹性。自安史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