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15项科研不端案件处理结果,对多位医学“高材生”进行了取消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评审资格3-5年的处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此次涉事人员的违纪行为具有共同之处,主要是向评审专家请托、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擅自标注他人科学基金项目、未经同意使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樊未晨)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获悉,近期,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审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相关科研不端案件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官网对二十四起案情及处理结果予...
表现为:(1)科研人员不真实地公开描述了个人的履历、学术经历等。包括学历、学位、学术荣誉、学术成就等。(2)科研人员为满足特定需要如申请科研项目等而提供自己或他人的虚假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年龄等。(3) 延伸阅读 附: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学术不端主...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要突出“严”的主基调,对“论文代写买卖”“有组织打招呼”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从严从重处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在作出学术不端认定和...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科研不端行为,通常指的是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故意或过失地违反科研诚信原则,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损害科研声誉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其中,故意的科研不端行为更是性质恶劣,它涉及科研人员的主观恶意,是对科研诚信的严重践踏。二、故意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在2006年11月7日由科学技术部颁布。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
20.不执行伦理审查意见。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伦理审查通过的实验方案、知情同意内容、重要信息管理措施、重要样本管理措施等严格执行。 一些科学研究虽然通过了合规的伦理审查,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不遵照伦理审查意见执行,可判定为科研不端,其要点是对照伦理审查档案资料检查其执行情况。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新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2022)。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版在对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的处理措施上,增加了 谈话提醒、批评教育;内部通报批评 两项新处理措施。根据处理严厉程度分为十种,包括:(一)责令改正;(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