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燥之为病,亦云熯矣。”又云:“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据此,他自制清燥救肺汤治疗秋燥。
舌燥起刺有裂纹者,此为秋燥夹暑已从火化,即肺燥肠热证,法当甘凉清润,润燥坚肠,用阿胶黄芩汤;若烦渴不解,灼热自汗,肢厥干呕,或气冲脘痛者,此乃胃燥肝热,法当甘寒救液、清润胃燥、兼疏肝木,可用清燥养营汤去归、橘,加黄柏、胆草等;若动风而瘛疭,则加羚羊角、钩藤、鲜石斛以清营熄风。
秋燥肺胃阴伤证有什么表现 秋燥肺胃阴伤证常见表现有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胃脘隐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 1. 干咳少痰: 秋燥犯肺,耗伤肺阴,肺失滋润,肃降无权,故出现干咳少痰的症状。咳嗽往往较为频繁,但痰液稀少,甚至难以咳出,咳声多为清脆或干涩,常伴有咽喉干痒不适。 2. 咽干口燥: 燥邪易伤津液,...
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证见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为主的外感热病。由于本病是以津伤液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所以滋润生津为本病主要治法。至若因秋凉燥邪犯肺者,又当以辛温透邪外出,致邪气一除...
秋季,大约在农历七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在夏季时,因出汗过多,津液外泄,伤津耗液,加之秋在脏主肺,肺喜润恶燥,最易受燥邪伤扰。秋天“西风”渐起之时,内外诱发,故发燥证。 01 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温...
54 伏暑-总结传变及证治、【秋燥】(温燥)概念、病因病理、诊要、辨证论治是【天津中医|北京中医】中医学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340讲)于铁成 王洪图 郝万山 王雪华 刘景源的第328集视频,该合集共计346集,视频收藏或关注UP主,及时了解更多相关视频内容。
燥~~~1.外燥(秋燥) 气候干燥的秋天,易生燥病。气候转凉而干燥,易生凉燥证;燥从热化,则成温燥证。燥邪致病的特点: (1)燥邪易伤肺。肺燥则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鼻咽干燥,胸痛,发热。 (2)燥邪易伤阴伤津,故燥病常见口、舌、唇、皮肤 - 云海之上于2023081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
秋燥・燥干清窍证 秋燥・燥干清窍证是2010年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 定义 燥邪上犯清窍,以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黄干,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出处 《中医药学名词》。
秋燥的总的治疗原则是润燥清热。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所及脏腑,可分别选择辛凉甘润、清肺润燥、增液润燥、甘寒养胃等治法,选方用药施治。 辨证论治 邪在肺卫型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