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二、适量运动,促进脾运 适量的运动能够帮助脾胃运化,增强消化功能;秋...
根据“秋宜平补”的原则,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鱼、瘦肉、禽蛋、奶制品、豆类以及山药、红枣、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俗话说“秋藕最补人”,可将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
人要在此时防燥护阴,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相应”,“燥为秋季之主气”。所以,燥气当令的秋天,肺是最容易受伤的。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和大肠相表里,燥邪跑到哪里,哪里就会受影响——燥邪在肺,容易干咳。燥邪在鼻,干燥鼻塞。燥邪在咽喉,咽喉肿痛。燥邪...
中医认为,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 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 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 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心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
一、秋季要注意防秋“燥”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确实如此。中医讲究"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秋季养生首重养肺。而养肺不仅是养形,更要养神。保持愉悦、平和的心态,是秋季养生的第一要务。 二、饮食有道,秋补正当时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但并非是胡吃海塞。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秋天应该"食酸以收之,食辛以散之"。这里的"...
1. 早睡早起:秋季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避免阳气郁滞。2. 适当秋冻:“春捂秋冻”,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不要过早地添加过多衣物,可适当让身体经受一些寒冷的刺激,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但秋冻要适度,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要注意保暖。3. 预防...
但是,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俗话说:“热在三伏”,立秋往往还处在中伏,要真正感受到秋高气爽,我国大多数地区要等到白露前后。那么,在这个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中医认为,立秋养生以“收、养”为原则,还应注意“三防三调”。这些原则和注意事项具体是什么呢?一、“收”是指收敛阳气,防止散失 ...
补肺理由很充分:立秋意味着秋天来的,秋天宜养肺,所以补肺不会错。补心理由也不差:说是立秋,其实还是三伏,是假“秋”真“夏”,夏天应养心安神。补肝理由更长远:立秋后以收敛为主,肝气主升,和秋冬肃降相反,更要养肝护肝。其实,站在中医角度,这三个方案都有道理,但不太对路,从根本上说,立秋后...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季养生 除了要遵从上述总原则外 还特别要注意 养肺、养阴、养津 收敛、润燥、护肝 防止 燥邪伤肺、肺过克肝 贯彻到生活中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