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这“般舟三昧”,可谓了得,是为常人不能忍受,众僧望而却步之道。修法者必须不坐不卧,念诵阿弥陀佛佛号,日日行走,是为经行,不得懈怠。此行走念佛将持续整整数天。以此能够破除禅者所有的世俗杂念。快速证得般舟三昧,十方诸佛皆在前立。这是为真正的顿悟之道,然而,却是极苦极难之道。从古至今,净...
像临济义玄禅师所说的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这个是禅的心法。能够随处作主,能够立处皆真,那么你真正地展现了生命的自在,生命的财富。 第三层境界就是做牛做马,就是奉献。就是自己觉醒了,要为大众觉醒,甘于奉献。看我们这个牛头山法融禅师就是如此,他没有得到四祖道信禅师度化以...
禅者一词源于中文“禅”,是指修行佛教禅宗的僧人。禅宗强调的是心灵的专注和内省,以获得超越世俗的境界。禅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称号,而是对一个修行者的称谓,表明他已经对内心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通过专注自我来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禅者在西方也常常被称为“禅师”,在传统的东...
通过禅修去还原自在本心,扫除心灵的灰尘,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 日本禅宗大师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就是给初期禅修的人的一个引入和介绍,如何通过禅者的视角去理解现实,如何去还原清静自在心,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和启发。 ·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的一般日常事务。当...
一般我们说“心不随境转”,这是修行的初步功夫;那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则是开悟的境界,心虽然随着万境起变化,应缘接物,别人哭我也哭,别人笑我也笑,但心是如如不动的,如镜子照物,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果能作如是观,你的心就是幽静、安稳。
禅者的精神风貌、人生态度和心地境界,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他的悟处高远,解脱独立,孤峰独宿;他的生活态度,是安住当下、立处皆真;他的价值取向,是无我奉献、当牛作马。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禅心三无》 前面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了禅者开悟以前的修行历程,下面我们拟从禅者开悟以后的精神境...
他可以高居庙堂之上议论国是,可以深入乡野安排柴米油盐,可以于深山古刹中苦行苦修,可以于大庭广众中讲经论道;可以隐身于民间,耕读自乐,可以现身于红尘,万众罗拜;可以谤毁弥天而不申一言,可以著书立说,嘉言流传…… 他就是:入泥入水的人间菩萨,亦诗亦禅的自在高僧——净慧长老。
所以禅者永远生活在无事、寂静、和谐和快乐之中。圆满的禅者是一位安详的人,因为所有不安的因素在他的世界消失了。在超越真假的实相里,禅者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他眼中事情没有大小之分,他一如地对待一切。禅者,世间最合格的演员;以不演戏的方式演完他生命最出色的戏。一念行者2012 ...
禅者的初心 扁舟载月 正念的生活 坐禅的姿势-正坐。意念:当你需要获得什么,心就会游荡过去,当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获得什么的时候,便进入空的状态,你便拥有了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什么事情来到,我们就做什么事情,专注做好它 看就好了,别掌控。任杂念自由来去。不要刻意压制(如果压制,就表示心有所住),让它自...
对于初学禅者,坐禅最难突破的两个障碍就是:昏沉和散乱。刚开始一上座,腿不痛,心散乱,跑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四十分钟以后,腿子痛了,心就回来住在腿上,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小时,又开静了。古人讲:身安则道隆,心定则道生。实际上身心互为一体,要想入道必须身体健康,提起正念。二者的确很难兼顾。多数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