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祠禄官的大范围普及,相当于增加了宋朝的冗官数量,加大了朝廷的财政开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负面影响。 正所谓以史为鉴,宋朝对于文臣的拉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以祠禄官这个历朝历代中独树一帜的官制来说,简直是面面俱到,能享国319年,还是有着自己独步天下的优势所在的,而这个制度用今天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另...
因宫观而寄禄的祠禄官一经产生、发展,实践中就出现了名目繁多、内涵不一的称谓,如宫使、宫副使、宫判官、宫提点、宫都监等名,统称宫观官,也叫祠禄官。祠禄官一般以三十月为一任(相当于一届),一般两任,三任的很少。宋神宗熙宁后,整顿吏治,凡疲老不任事者,皆使任祠禄官,王安石以此安置反对派,祠...
宋朝的祠禄官在历朝历代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祠禄官是以主管某座道观为名的,而且还是偏偏没什么具体职事,什么都不用管,但还可以领取相应的俸禄。 也就是说祠禄官是管理道教宫观的一个官职,大家想想道教的宫观跟朝廷官员一般情况下能有什么关系呢,但偏偏还结合在一起,由朝廷官员管理这些宫观,也是够神奇的。 说白...
被任命为祠禄官,称为“奉祠”。其中,若是自己申请出任祠禄官,则又被称为“请祠”。 大约早在北宋真宗朝,狭义上的“祠禄官”便已出现,但直到神宗朝以前,都还比较少见。这时期的祠禄官,通常都是用来安置(或者说优待)年老或不任事的勋贵、戚里、元老、重臣的。 到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之后,祠禄官又...
历史官职> 祠禄官 祠禄官,也称“祠禄”。宋神宗时实行新政,怕官员年老不能胜任,便罢其原职,令其管理道教宫观,无职无事,借名食俸,称为祠禄官。原来是宰相的任宫观使,宰相以下的任提举,再次的任提点。参看《宋史·职官志》。 祠禄官相关 内承运库
宫观祠禄官只是一个名号,他不像唐朝那些“宫观使”是真正掌管一所宫观的。宋朝的宫观祠禄官是专门供给高官的一项福利政策,就是说高官加入“某某宫观使”可以增加一份工资,相当于是“高薪养廉政策”的变种。祠禄官也有高低之分,像是提举西太一宫、提举东太一宫、中太乙宫使这类属于祠禄官中最高的一种,还有像...
宫观祠禄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因此在京城内外建立了许多宫观。这些宫观不仅是道教活动的场所,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功能。为了管理这些宫观,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如宫观使。宋真宗时期,首相王旦被任命为玉清昭应宫使,这标志着宰相兼任宫观使的开始。自此以后,宰相兼任宫观使的做法逐渐成为常态。当宰相...
祠禄制是宋代特有的官职制度,起源于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不同。宋真宗时期设立,本意为“佚老优贤”,是一种高官福利。起初,祠禄官主要授予位高权重的官员,数量极少。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祠禄制度的对象扩大到中层官僚,人数剧增。南宋时期,祠禄官数量惊人,几乎成为中高层士大夫的标配,也成为了...
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却颇不相同。唐代的宫观使,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而宋代的祠禄官,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祠”与“禄”之间基本脱离,只是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