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禄官,也称“祠禄”。宋神宗时实行新政,怕官员年老不能胜任,便罢其原职,令其管理道教宫观,无职无事,借名食俸,称为祠禄官。原来是宰相的任宫观使,宰相以下的任提举,再次的任提点。参看《宋史·职官志》。 祠禄官相关 赞务 赞乐女史 赞礼郎 赞军校尉 ...
宫观祠禄官只是一个名号,他不像唐朝那些“宫观使”是真正掌管一所宫观的。宋朝的宫观祠禄官是专门供给高官的一项福利政策,就是说高官加入“某某宫观使”可以增加一份工资,相当于是“高薪养廉政策”的变种。祠禄官也有高低之分,像是提举西太一宫、提举东太一宫、中太乙宫使这类属于祠禄官中最高的一种,还有像...
当然祠禄官的大范围普及,相当于增加了宋朝的冗官数量,加大了朝廷的财政开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负面影响。 正所谓以史为鉴,宋朝对于文臣的拉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以祠禄官这个历朝历代中独树一帜的官制来说,简直是面面俱到,能享国319年,还是有着自己独步天下的优势所在的,而这个制度用今天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另...
因宫观而寄禄的祠禄官一经产生、发展,实践中就出现了名目繁多、内涵不一的称谓,如宫使、宫副使、宫判官、宫提点、宫都监等名,统称宫观官,也叫祠禄官。祠禄官一般以三十月为一任(相当于一届),一般两任,三任的很少。宋神宗熙宁后,整顿吏治,凡疲老不任事者,皆使任祠禄官,王安石以此安置反对派,祠...
祠禄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祭祀工作,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奉祠。如果官员主动申请担任这一职位,以度过闲散的生活,那么他们就被称为请祠,也有人称其为乞祠、丐祠。这一职位成为了许多官员退休或退出政坛后的一个选择,既可以获得一定的俸禄,又可以避免参与实际的政治事务。祠禄官这一制度在宋朝发挥了...
被任命为祠禄官,称为“奉祠”。其中,若是自己申请出任祠禄官,则又被称为“请祠”。 大约早在北宋真宗朝,狭义上的“祠禄官”便已出现,但直到神宗朝以前,都还比较少见。这时期的祠禄官,通常都是用来安置(或者说优待)年老或不任事的勋贵、戚里、元老、重臣的。 到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之后,祠禄官又...
宫观祠禄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因此在京城内外建立了许多宫观。这些宫观不仅是道教活动的场所,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功能。为了管理这些宫观,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如宫观使。宋真宗时期,首相王旦被任命为玉清昭应宫使,这标志着宰相兼任宫观使的开始。自此以后,宰相兼任宫观使的做法逐渐成为常态。当宰相...
祠禄官的名称来源于内祠和外祠。内祠是京城的宫观,比如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等等。而外祠则是在外州府的宫观和岳庙,比如西京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等等。虽然这些官职听起来很轻松,但并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哦!😉首先,祠禄官虽然不用上班,但还是要享受廪禄的。这就像是一种优待,让你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
20220903祠禄官制与南宋文学陶寺文化传人 立即播放 打开App,一起发弹幕看视频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301 -- 3:04:37 App 法律与美国的非裔文学 2021-12-04 1831 -- 7:15 App 第545集|韩世忠大笑:好活,当赏! 9万 22 0:40 App 短短八字 道尽悲欢 4万 55 9:50 App 如何看待“南宋中兴” 389 --...
祠禄制是宋代特有的官职制度,起源于唐代的宫观使制,但性质不同。宋真宗时期设立,本意为“佚老优贤”,是一种高官福利。起初,祠禄官主要授予位高权重的官员,数量极少。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祠禄制度的对象扩大到中层官僚,人数剧增。南宋时期,祠禄官数量惊人,几乎成为中高层士大夫的标配,也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