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15分钟不只是一个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标尺。人们对一个社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多方面的需求,皆可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找到回应。市民在徐汇滨江散步 海沙尔摄 2014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近年来,越来越丰富的城市功能下沉...
在“公共服务”场景中,依据相关建设指南和标准,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确保社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全面覆盖。统筹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党群服务站在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的全面覆盖,建立完善的社区消防、安保预警预防体系,...
用脚步丈量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给市民生活带来的美好。一个理想的宜居社区是什么样的?早上,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散步、晒太阳;中午,去社区食堂享用一顿实惠可口的午餐;晚餐后,还可以在家楼下的市民健身中心与家人或邻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赛、篮球赛;若不慎扭伤,还能步行去不远处的社区卫生中心,配些膏药,做个中...
社区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邻里间重要的情感纽带,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人口异质性、流动性增强,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变得淡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较弱、参与度较低、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构建社区公共文化、养成和谐邻里关系。社区建设不仅要从功能层面提升居住的“温度”...
完善服务设施,丰富居民生活体验 “十全十美”是理想,也是行动力。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生活幸福指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公共生活聚集的滨江沿线补充布局“六艺亭”等灵活度高、体量小、功能复合的服务设施,丰富百姓生活,点亮社区烟火,弥补服务盲区。同时,“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提升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品质作为主要...
美国佩珀代因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达文波特研究所学者塞莱斯特·贝尼特斯认为,“15分钟生活圈”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还能有效帮助人们缓解孤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信任。“在一个适合步行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人们会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居民参与政治和公共活动的机会或许也会变多。这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
社区生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交活动。在社区生活中,人们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邻里间的聚会、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邻里间的友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此外,社区还经常会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庆祝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公共设施的使用。社区通常配备有各种公共设施,如公园...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完整社区建设增添了动力。智慧社区建设不仅更便于社区管理,也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云鹭湾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推进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打造社区数智服务中心,新建120余个物联网感知设备,涉及高空抛物、消防占道、电瓶车热成像、环境监测等场景,提升感知预警、...
来到位于百日红西路212号的R29社区生活空间,首先就会看到一个带有川西传统建筑元素舞台的小广场。未来,这里可以组织社区音乐会、市集活动等。推门而入,只见空间以沉静灰与牛油果绿混搭,城市烟火气与美学意趣在这里完美结合。在拥有约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纳了九大服务,涉及居民生活、娱乐、政务服务等全维度服务,...
从这一角度而言,“15分钟”、“5分钟”等宜居生活指标,不仅体现着居民在实现日常生活所需时的便利程度,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网络丰富性与连通性的综合结果。相较以往,人们在社区中的生活、交往显得更加动态且复杂,生活圈营造也需要从对于理念与愿景的探讨转向对于实施性操作策略与具体方法的深入研究。尤其随着当前老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