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碧口群(Bikou Gr.)的时代属蓟县纪至青白口纪。2、 自上而下分为秧田坝组(阴平组),为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夹透镜状变质砾岩,底部含微古植物,厚2177米,属青白口纪;白杨组,为浅绿灰色及浅绿色变质砂岩、含砂砾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互层,有变质砾岩和变质...
碧口群的重新界定包括秧田坝组、白杨组和阳坝组三部分。秧田坝组,又被称为阴平组,主要由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及透镜状变砾岩构成,鲍马序列发育,其底部有一层底砾岩并包含微古植物化石。这个时期归属于青白口纪,部分人则认为属于早震旦世,其厚度达到2177米。白杨组主要由...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是中国地质学术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扬子克拉通北部地区岩石组合复杂多样,学术界对于该群的解体和地层划分一直在探讨之中。 碧口群可划分为下部碧口组、中部蕉山组和上部纳溪组。下部碧口组主要由石灰岩和灰岩组成,埋藏深度较浅。中部蕉山组则由绿色泥岩和砂岩组成,接近山脚或山前。而上部...
碧口岩群,原称“碧口系”指关家沟组之下由黑色、灰黑色的变质泥硅质岩、变质碎屑岩夹碳酸岩、灰绿色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具明显浊积粒序层理的地层。含微古植物等化石。由叶连俊、关士聪于1944年命名。中文名称 碧口岩群 命名 叶连俊、关士聪,1944年命名。特征 原称“碧口系”指关家沟组之下由...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由石灰岩和石英砂岩构成的地层单元。该地层由于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已经出现了相当多的解体现象。 在地层解体过程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原来稳定的石灰岩和石英砂岩层变得不太规则、波浪形状的,这些变化表明了该地层正在经历强烈的变形作用。但是,这种变形作用并不意味着...
碧口岩群,原名"碧口系",主要由黑色和灰黑色的变质泥硅质岩、变质碎屑岩以及夹杂的碳酸岩和灰绿色的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构成。这些岩石层次分明,带有明显的浊积粒序层理,显示出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在这些岩层中,还发现有微古植物化石的踪迹,增添了其古生物学价值。从地层分布来看,该岩...
碧口群形成地质构造环境研究 夏祖春夏林圻棘学义赵江天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710054 冉窖摄要 中一新元古代碧口群分布在扬子地块北缘、秦岭造山带西南南僦的碧口傲地块 上。碧rn群可划分为四层,下部三层为3个火山旋回,每一火山旋回下部为基性火山岩,上部为酸性 火山岩。碧口群层序、火山旋回、火...
碧口群的层序及时代说明书
《陕西省碧口群时代、层序及含矿性研究》是由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担任第一完成单位,由肖恩云、王建国、赵红旗担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该研究建立了两条代表性剖面,厘定了陕西境内碧口群的层序。认为碧口群是一个斜构造,分为四个亚群,时代置于蓟县世-震旦纪早期。在煎茶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