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砚台的形制 三足砚 三足砚常见于东汉时期,由于人们席地而坐,出于磨墨、舔笔和取用砚台的方便,砚台大多圆形,有三足;当时仍如西汉使用墨丸,故砚面或墨池平坦。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两晋时代。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对砚台实施实用性包装。砚台共分三部分,即:台、研和盖。台,有三足,足或雕或饰兽、鸟等...
箕形砚实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砚首呈圆弧形,内折痕不明显,前窄后阔,束腰。以箕盛谷,祈盼丰收,它植根于生产实践中。后来箕形砚向风字形砚发展,平面仍呈前窄后宽,有的近似长方形,内折角度变小,改束腰为直线,砚心平整,形式趋向平直。箕形砚台和凤(风)形砚台共同特点:就是砚面均向前倾斜,砚墙...
临安府勾栏瓦舍有"研匠"现场改制砚台,根据客人需求调整墨池深浅或加刻铭文。 文人定制推动形制个性化。欧阳修委托制"菱花砚",将砚缘处理为八曲波浪形,象征其曾任八州太守。米芾设计"研山砚",将砚台与笔架结合,仿镇江甘露寺旁山石形态。朱熹在武夷精舍使用特制"八卦砚",砚盖阴刻河图洛书图案。这些特殊形制往往打破...
宋代砚台是中国砚台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候出现了四大名砚,而且砚台样式也在唐代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其中抄手式砚台是宋代最常见的形制。抄手式般指在砚石底面开深凹槽,以便手抄托底。是宋朝时流行的砚式,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的。明清时多有仿制。长...
辟雍砚中间高处为磨墨处,呈圆形,四周凹陷以贮水,形制与辟雍类似,故而有此雅称。🎨 另外,唐三彩的成熟发展也催生了三彩砚的出现,这种砚台可能是古代女子用于描眉的黛砚。💡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不仅是一个观赏的平台,更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好帮手。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艺术迷,这里都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0...
余以一般砚台磨墨书之,书之墨尽,再磨再尽,总无法达到墨色前后贯通之效果(故大多书家有将墨汁倾入盆中书写之习惯)。无奈中,我拿出一方宋代箕形歙石砚磨之,一个惊喜出现了:不但圆磨,(打圈),直磨(前后推之)均可,而且下墨快而稠,由于砚面前倾成池,水随汲(上汲),墨随流...
砚台形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研磨棒的消失促生了砚台的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用笔直接书写的记事方式的普及,人们对砚的需求大大增加。东汉前后,制墨技术发展,人们发明了墨模并开始用胶和墨,使墨有了较为规整的整体,硬度也大大增强。于是,墨块可以拿在手上直接研磨,研磨棒逐渐被淘汰。淘汰了研磨棒或研石后,“...
宋元时期的砚形基本为唐代砚形的延续和演变,总的趋势以实用为主。经唐、五代至宋,砚的形制出现了一种体轻且稳的造型,称为抄手砚。从砚的外观造型到墨堂的处理,以至砚背抄手的掏挖,制作讲究,线条处理流畅,造型大方稳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及艺术风格。这时砚的形制,砚池与砚台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