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面模压阳文1行4字,内容是祝福后世子孙的吉语。清末金石家邹安《专门名家》著录同名砖一。 砖文为隶书,字体古朴端正,是民间流行汉隶的真实面貌。 (左)汉代“后子孙吉”砖、 (右)汉代“后子孙吉”砖拓片 五、西晋“咸宁四年吕氏”砖 西晋“咸宁四年吕氏”砖,西晋咸...
《五曹治砖文》是东汉晚期的一块刻制砖文,于1960年在北京怀柔城北出土。该砖文长35厘米、宽32.5厘米,共3行19字,以隶书刻写,字形因砖形而异,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展现出东汉隶书的独特魅力。“五曹”指的是尚书省下分职治事的五个官署,分别为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和三公曹,它们在汉代政...
干刻砖文绝大部分见于东汉刑徒葬砖。这类砖文都是用尖锐的金属利器在较坚硬的残砖上刻划而成,故笔画都瘦硬挺劲,入刀处一端较尖。刑徒葬砖文的书刻者,应是监管刑徒的胥吏或刑徒中有文化的人所书,均作隶书一种书体。书刻可能是同一人,也可能经一个人书写后,再由另一个人去刻。(东汉·刑徒墓砖)刻...
东晋南朝砖文的“隶楷交叉”现象和“二爨”的典型特征一样,是书法发展史上书体变革时期的重要映证,它既反映了官方通行字体的演变规律,也体现了包括民间刻工在内的实用文字的创新活力,为研究古代书体演进、地域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和研究线...
作为汉代民间书法的重要见证,砖文不仅代表了当时下层社会的书写风尚,更在书体与笔法的演变历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元和三年砖 尺寸:5×32cm说明:此砖刻有阳文,即反文隶书“元和三年”,铭记了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的历史。永元六年砖 尺寸:5×31cm说明:此砖刻有阳文隶书“永元六年太岁在午”,清晰铭记...
阳文缪篆,在正方的砖面中分成四格,横竖线条以等距离排列,篆法方整,各字因势又长短不一,空间协调而独具匠心,被“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四川新繁发现,广为世人所知,当为汉代出土文字砖之王者。 这类吉祥语的汉代砖文,有:“千秋万口子孙益昌长乐未英”、“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
古砖砖文 篆书向隶书的演变,即“隶变”,其实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条是草率化的途径,即篆书通过草篆演进成草隶,经整理成隶书,这可以从战国至秦汉的竹木简牍中看得一清二楚。另一条是规整化的途径,即小篆变圆转为方折,演成缪篆,进而变为隶书。重要的是二者间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才完成了书体...
高清汉代砖文吉祥语欣赏 这吉祥语的汉代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古朴浑厚,灵动自然,字体结构方圆兼用,形满神出。 砖,是古代建造房屋、城墙、道路、陵墓的主要建筑材料,用来砌墙、铺地、贴壁,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的陕西扶风周原遗址。但直至西汉,砖多只能为皇家显宦享用。约至东汉,砖始在民间广为使用。
略有不同。此砖将当时流行的简书、草隶与章草相融,应为民间高人所书,书风不拘一格,大胆豪气。砖铭文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胃(谓),胃(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沈鹏临公羊传砖文对比图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