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网络解释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
知行合一 [ zhī xíng hé yī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ī xíng hé yī ] 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例句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
知行合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在《论语》中提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意指知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识的成就。然而,真正把“知行合一”这一理念系统化的是明代的王阳明。他在不断的自我修炼和实践中,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应该是不可分割的。1. 王阳...
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字面上的含义就是“知识和行为合二而一”。具体来说,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和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不断提升自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价值。知行合一的来源 知行合一的思想渊源非常广泛,早期可以追溯到《易经》和《老子》等古代哲学经典...
“知行合一”是由王阳明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学发展,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知行合一、实干兴邦、反对空谈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之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意指人的认知与行为应当保持一致。在儒家思想中,“知”指的是对道德、礼仪、知识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行”则是指将这些认知付诸实践,转化为行为。因此,“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这一理念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
2019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党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个整体要求提出,体现了党...
《知行合一》是伊能著的书籍。该书从易经、风水、姓名、道德经入手为您通解智慧的符号,探求人生的生存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法则。作者简介 伊能全生于1941年,籍贯山东,40年代随父母旅居香港。70年代旅美,一生致力于易学研究,为世界易学协会名誉会长。作者年轻时海外求学期间偶得真传,师从罗汉庭大师,开创对易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