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论(朱丹溪)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
“相火”一词首见于《素问》七篇大论,由于七篇大论乃唐代王冰补入,故两汉至晋唐未有论及相火者,直至王冰注解《素问》时以五行之中火分君相,始有“相火”称谓。《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亦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这种对动静的深刻认识,为丹溪相火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丹溪亦从动的范畴出发,对相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相火的中节与妄动,正是区分正邪的关键所在。这种思想与太极动静之理相契合,体现了丹溪相火论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正是通过这种对相火天人正邪的系统综合,丹溪构建了一个既符合理学原则又具有实际指导...
朱丹溪《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相火寄于肝肾中,居于下焦。相火有两个含义,分述于下:第一个含义是“相火为人身之元阳”,意思是说:在生理状态下,人清心寡欲,相火始能守位禀命,支援五脏之阳气,为五脏六腑阳气之本,此即谓“相火为人身之元阳”。
因此,丹溪 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 相火之常,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 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 切香瓜,“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 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
朱丹溪认为相火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火“内阴而外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有常有变,正常的相火是“动而中节”,是维持五脏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动力,其以精血为基础,寄于肝、肾二脏,并与胆、三焦、膀胱及心包络有关.能养脏腑、充九窍、温百骸、亦称为元阳、真火;妄动...
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两大名论,除了上述阳有余阴不足论外,就是相火论,它是丹溪学说中的主旨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丹溪的相火论,就其内容来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正常的阳气之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而且这种阳气之动即相火,对自然界、对...
首先是刘完素,刘完素认同杨上善《太素》中对肾和命门的论述,认为右肾中寄有相火,相火通过三焦发挥其生理功能,是人体生理能量的来源,相火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心包、三焦的热证,治疗当滋养肾水。张洁古亦认为相火出自于命门。朱丹溪在《相火论》中认为:“凡动皆属火。”人火为君火,天火为相火。相火“阴而下”,源于...
解析 朱丹溪相火论包括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部分。其相火之常是论述相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维持人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2分)其相火之变是论述人体的相火妄动的病理状态,此相火妄动丹溪认为是由于醉饱、房劳、大怒、心火等皆可诱发相火妄动;(2分)相火妄动则易耗伤阴精,阴虚则热,阴绝则死。(1分)...
然火有二焉,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人火也;相火者,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214]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故谓之相。天生物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然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215]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