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表演形式 皮影...
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具有重要的民俗学、艺术学研究价值。人偶是由牛皮制成,多以直线形式进行造型,雕刻手艺十分精致,大约在30厘米左右。在演出内容上,四川的历史、神话、传说都有包括,由于对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所涉及,这也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皮影戏(阿宫腔),流传于陕西省富平地区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起源于礼泉县一带,以“灯影戏”方式传承,后流传于富平县。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官腔。特点是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1959年被搬上大...
皮影戏(定陶皮影)又名“隔纸说书”,是由明代山西移民传到定陶的古传皮影戏,长期活跃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古传皮影的基本制作工艺、演出形态、表演程式、原始唱本和古老影箱。文化特征 皮影戏(定陶皮影),保存的古老影箱中完整的影人有二百五十余套,种类较为齐全。这些影人高一尺有...
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北京市宣武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皮影戏(北京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Ⅳ-91。历史渊源 北京皮影戏早期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消亡甚早,现存的西派皮影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1842年满族人路德成...
皮影戏(乐亭皮影戏),河北省乐亭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因乐亭古属滦州,故历史上曾有“滦州影”之称。乐亭皮影戏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它有着佛教文化的烙印,其文字脚本叫“卷”,唱影“宣卷”,照本宣科演出,与僧人诵经宣卷一样,其唱腔源于乐亭的民歌、民谣、...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它以古代滦州为中心(今河北滦县、乐亭、昌黎、滦南等地),广泛流行于冀东、京东、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明清时期盛行于北京。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其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
泰安市成立了市区泰山皮影艺术工作领导小组,并在2006年成立了泰山皮影戏学术研讨中心,组织部分老艺人与专家座谈,整理泰山皮影戏剧目、曲目,并把口传剧目形成文字剧本,普通建档,拍摄录像、录音资料。泰安市市政府拨款15万元作为泰山皮影戏保护发展基金,泰安市群众艺术馆筹集资金4万元,成立了泰山皮影戏保护研究中心,...
皮影戏(弦板腔)是流传于陕西省乾县地区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渊源 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文化特征 弦板腔皮影戏创造出【大开板】等多种唱调,乐器又加进了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