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邪正盛衰和病势趋向及其传变规律。通过六经辨证可辨别病变部位在表或在里,在腑或在脏;可判断疾病的性质,如三阳病证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属...
中医的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主要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一、辨证 辨证,即认证识证的过程。它是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
然而,在早期的二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讲义》中,“辨证论治”犹抱琵琶半遮面,仅在“诊法运用”之章末小结处惊鸿一瞥,以指导病案记录之要义,要求医者依据辨证论治之精髓,系统而精准地记录下理、法、方、药之精髓,虽显珍贵,却似繁星点点,未能照亮全篇。直至1974年,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横空出世,犹如春雷...
3. 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中医强调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脏腑器官与经络之间的联系。中医认为,脏腑器官和经络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通过气血和信息的传导,保持着身体的生理功能平衡。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种诊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综合分析,辨明疾病的特点、病机...
中医学亦不能例外。所以,《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不得混为一谈。…… 知机的学问,则属于《伤寒论》的神品。” 既然“机”属于见微知著,是事物初露苗头的先兆,我们不妨把它视为对疾病初现端倪的预测。疾病在发生传变的情况下,每每有先兆...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盛则濡泄”、“燥胜则干”等。因此,中医可以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而辩识出导致该病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3)、辩病位:中医辩病,要辩识疾病的在表在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病之在表或在里与病因有密切的关系。正如《...
一、古代医家对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的概括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有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辨证”一词的最早记载,且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者,闭也,此字精妙地勾勒出了一种阻滞不畅、壅塞难行的意境,恰如人体内气血津液因外邪侵扰而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痹证,这一古老而深邃的中医术语,描述的便是由外界邪气趁虚而入,痹阻人体络脉,进而引发周身肌肉关节疼痛难忍、肿胀异常、沉重不堪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疾病。《内经》,这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