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结合使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推动文化创新和学术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其他相关政策或理念相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更加侧重于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基本而长期的方针。回顾历史,这一方针的出台有一个过程,“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也不是同时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考虑新中国的文化工作,尤其...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成为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认真总结“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1956年5月2日正式提出的。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
4月28日,毛泽东在作会议总结发言时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随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党中央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