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年正月,崇祯皇帝在龙袍夹层里缝进78两私房银——这是大明国库最后一点现银的1/30000。彼时陕西大旱人相食,辽东战事吞银如虎,而西班牙马尼拉港正堆着3400万两美洲白银,等待中国商船运回丝绸瓷器。这场横跨三大洲的白银博弈,才是敲响明王朝丧钟的真正推手。 白银毒药:繁荣假象下的致命陷阱 万历年间,大明通过...
危机一:白银外流致使清朝军事力量衰弱当19世纪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物价上涨的时候,那时候的银价整整上涨一倍之余,这给清政权的统治和市场领域都带来突然的冲击。与18世纪晚期白银增加的情况相比,19世纪前期清政府对军队、官僚、财政及社会的控制都严重衰退。当时,清朝官方铸造的制钱主要是以士兵军饷和公共开支...
1630年至1640年,欧洲爆发了经济危机,各国普遍出现通货膨胀,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从1630年至1640年,或1636年左右,美洲银矿发现对降低白银价值的效果似乎已经完结。白银价值相对于谷价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中也出现了米粮价格上涨、白银价格下跌等问题。自日本、墨西哥白银进入中...
一、白银危机:全球化下的致命软肋 白银货币化陷阱明朝中期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但中国银矿匮乏,严重依赖进口。隆庆开关后,全球1/3白银经贸易流入中国。然而,崇祯年间因西班牙与荷兰战争、日本锁国,白银进口骤减90%,引发通货紧缩,农民需多缴数倍粮食抵税,最终引爆民变。财富分配失衡官僚与富商大量窖藏白银,...
材料一 白银危机(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经济危机)发生后,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银本位,实行外汇本位的法币制度。但从历史经验看, 由于此举是以英镑、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外围”货币(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因此币值稳定性决定于中心货币的支持程度。当二战...
最后不得不以主动开放贸易的形式解决国内的白银危机,那么明明处于贸易优势的大明,为何会陷入白银危机呢?一、元朝残余势力带走大量白银 得益于继承了南宋时期的贸易体系,元朝建国后,商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这让大量白银开始流入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入,理论上来说元朝应该越来越富足才对...
如果白银能持续流向明朝,或许这个经济泡沫还能持续膨胀。 然而,这恰恰是明廷面临的危机——白银来源的不可控性。 16世纪后期,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西班牙用兵极盛,军费开销增大,国家数度破产,不得不将美洲的财富搜刮至本国。 17世纪20年代,西欧经济危机爆发,以塞维利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受到重创,作为商路中一环的明朝实际...
背景:同上“白银危机“的背景+受白银危机的影响,稳定国家金融的迫切需要 内容: 到了10月下旬,南京政府的金融危机更趋严重,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为了克服危机,11月3日,南京政府由财政部长孔祥熙宣布实行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集中发行钞票,并将其定为法币。
由于国际银价上升造成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爆发白银货币危机,中国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为了摆脱国内日益严重的白银危机和经济恐慌,国民政府在对内实行征税等措施无效、对外寻求英美等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于1935年11月实行废除白银本位的币制改革,以结束白银危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造成的巨大损害。...
晚清“白银危机”,源起于清中早期,爆发于鸦片战争前后,影响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的灭亡。其形成因素有内外多方面,但最主要还是来自外部。 在银元铸行之前,清朝的白银以“两”为重量和计算单位,故又称“银两”。银两与制钱并重,广泛应用于财政赋税、中外贸易和民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