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文言文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 二、起源与发展 白话文运动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但真正使其蔚然成风的是“五四运动”的推动。在这一时期,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知识分子成为了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推...
白话文运动,又称为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主要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普及。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些人成为了领导者和核心推动者,同时也有一些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领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文学巨...
而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之后,道德就变成了西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其意义根源需要到英语、拉丁文、希腊文中去寻找。白话文运动造成当代现代汉语几乎沦为西方语言的附庸,由此造成三个严重后果。首先是汉语表达能力的急剧下降。中国曾经是诗的王国,白话文运动后,中国人不再会写诗。白话文最重要的作品都产生于白话文运动之前。
今年是中国白话文运动100周年。1917年1月,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关于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陈独秀随即撰写《文学革命论》声援,文学革命的序幕就此揭开。文学革命又称白话文运动,包括形式、内容和观点三个方面的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极大。《新青年》与白话文运动...
【导读】在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代表性学者胡适主张,中国也应像早期现代欧洲以各地口语书写(vernacular languages)替代拉丁文那样,用一种“活的文字”(白话文)替代“死的文字”(文言文)。本文认为,这样的联想或推理虽然早已变成了常识公理,仿佛天经地义,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忽略了中国历史语...
白话文运动是让你接受的教育也是白话形式,降低读书门槛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5-20 00:55 回复 野力飞獠 秦时明月 13 利用文字向平民百姓传播。老百姓就算识字,也听不懂文文言文。白话文更接近他们平时对话。古代是“文言分开”的,人们说话都是白话文,但写成文献时才写成文文言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
首倡白话:黄遵宪首倡“我手写我口”,清末白话文运动正在萌芽 日本推行义务教育和“言文一致”理念的喜人成果,很快引起了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黄遵宪的高度关注。黄遵宪字公度,广东梅州人,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爱国诗人,“梅州八贤”之一。1877年,黄遵宪出使日本,亲眼目睹明治维新后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话文运动倡导的是一种文风,赋予文学创作更多真情实感,不再如文言一味追求平整平仄,句式工整。”曾庆江认为,海南当时报纸杂志数量、质量均不见得比京城高,但是文章风格、思想及白话文运用紧跟潮流。 白话文言两相安 在张兴吉长期对海南历史的研究中还发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著作中也出现白话文的表述。
几年前有一本书《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专门介绍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始末与相关人物活动。这里摘选其部分,供感兴趣的人参考,也可作为新漢化项目的历史背景之一。先引其作者介绍: 李春阳 又署春阳,字东君。文学博士,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于中国学术思想史、汉语修辞、中国传统画论均有涉猎,致力于水墨山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