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菌科,是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真菌。生物特性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详细介绍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
白粉菌目(學名:Erysiphales)是子囊菌門錘舌菌綱的一目,該目僅有白粉菌科(Erysiphaceae)一單科。 本目真菌通常寄生在植物表面,其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使植物表面看似塗上了一層白粉,故被稱為白粉菌。由其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則被稱為白粉病。[1] ...
白粉菌目真菌常生长在植物的表面。菌丝体表生或半内生,以吸胞进入寄主细胞吸取养分。无性型是从菌丝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在梗端形成单生或成串的分生孢子。绝大多数属只有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个别属则有大、小两型。有性型形成球型、扁球形或陀螺形无孔口的子囊果。绝大多数属的子囊果壁分内、...
探讨白粉菌的寄主植物种类,列举 常见寄主,分析其对不同植物的影 响及危害程度。 介绍白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包括 无性和有性繁殖过程,解释其在自 然环境中的传播机制。 详细描述白粉菌孢子的形成过程, 包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 及其在感染寄主中的作用。 总结白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 寄生性和致病性,探讨...
白粉菌属(学名:Erysiphe)是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模式属。其在白粉菌科中为最低等的属,该科的其他属有许多都是从白粉菌属直接或间接地演化而来,故该属形态较为多变。形态特征 白粉菌属属子囊菌纲,种类很多,专门寄生于被子植物。除极少数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之外,其他全寄生在双子叶植物上。菌丝体由许多短的单核...
菌丝体一般叶的两面生,少数叶背生,消失至近存留,少数存留,如存留则展生至形成薄而边缘不明显的无定形斑片;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20.0-)22.9-35.6(-40.6)× (11.3-)13.9-17.8(-20.3)μm;子囊果聚生至近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80-)90- 130μm,个别情况下可大至160...
朱墨老师团队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原真菌及其生物防治。主要包括:(1) 以植物病原真菌(如白粉菌、青霉菌、赤霉菌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2)基于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植物致病真菌的种类;(3)筛选作物真菌病害生防菌,并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转化手段探究生防菌的作用机理。
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不复杂,主要就是通过干扰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让它们不能继续肆虐。你看,白粉菌一开始可能只是轻轻地在植物表面扎个小窝,但很快就能迅速扩展,整片叶子都被它们占领。这时候,农药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它能通过渗透植物的表面,让白粉菌在接触到药物后直接死亡或失去繁殖能力。 而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类...
白粉菌科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菌丝的寄生部位、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以及外部附丝的形态。这个科下又分为三个亚科,分别是白粉属、球针壳属、钩丝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和内丝白粉属。这些属的差异性特征,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细致地对这一大类真菌进行区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