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湎草,其拼音写作"Dāo Kǒu Yào",也被称为"白胡子狼毒"或"大叶一枝箭"。这是一种源自菊科植物三花兔耳风叶片的草本药材。采集期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通常采摘新鲜叶片,晾干后备用。这种草本植物是多年生的,根部呈直条状,表面呈土棕色,根头处覆盖着浅棕色的毛茸,周围有叶柄残留和众多细小侧...
白湎草,学名为Conyzajaponica(Thunb. ) Less.,它属于菊科植物中的重要成员,主要以其全草入药。这种草药在传统医学中具有多种功效。首先,白湎草具有显著的消炎镇痛作用,能够缓解因炎症引起的不适。其次,它还具有祛风解表的功能,对于风寒感冒或者外感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此外,它的宣肺化痰特性使...
作为一种药菊科植物,白湎草在中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丰富的分布区域反映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适应性和价值。要深入了解白湎草,可以查阅相关的图册,获取更详尽的信息。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白湎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直条状,表面土棕色,根头处密被浅棕色毛茸,并有叶柄残基,侧根多数,纤细。基生叶具长柄,长7.5~12厘米,叶片卵形,长7~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下延成阔翼,叶缘及翼上均疏生刺齿,下面密生白色绒毛;茎生叶互生,倒披针形,长5厘米;生于花序基部的叶呈苞叶状。花茎高50...
白湎草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白湎草的全草。 功效 消炎镇痛、祛风解表、宣肺化痰、祛风止惊。 主治 用于胸胁疼痛、头痛者、外感证、小儿咳嗽、 小儿惊风。 性味归经 辛、微苦,平。入肝、肺、脾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克。 别名
石苇切片,白湎草放三四根治疗癌症有视频连接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70cd9f14022fa7b3fa34e71989daa771片子中说的雄杨桃根就是中药石苇,其味苦甘,性凉,入肺小肠膀胱三经,治疗崩漏、肾炎、痢疾等,而另一种称为刀口药的药物,则为中药白湎草,味辛、微苦,性平,入肝肺脾三经,作用消炎镇痛,袪风...
白湎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直条状,表面土棕色,根头处密被浅棕色毛茸,并有叶柄残基,侧根多数,纤细。基生叶具长柄,长7.5~12厘米,叶片卵形,长7~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下延成阔翼,叶缘及翼上均疏生刺齿,下面密生白色绒毛;茎生叶互生,倒披针形,长5厘米;生于花序基部的叶呈苞叶状。花茎高50...
Dāo Kǒu Yào 别名 白胡子狼毒、大叶一枝箭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三花兔耳风的叶。夏、秋采叶,晒干或研粉备用。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直条状,表面土棕色,根头处密被浅棕色毛茸,并有叶柄残基,侧根多数,纤细。基生叶具长柄,长7.5~12厘米,叶片卵形,长7~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渐狭,下延成...
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白湎草的全草。功 效消炎镇痛、祛风解表、宣肺化痰、祛风止惊。主治用于胸胁疼痛、头痛者、外感证、小儿咳嗽、 小儿惊风。性味归经辛、微苦,平。入肝、肺、脾三经。内服:煎汤,6-9克。刀口药(玉溪中草药)、假蓬(轻汉种子植物名称)、山地菊(广西)
白湎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直条状,表面土棕色,根头处密被浅棕色毛茸,并有叶柄残基,侧根多数,纤细。基生叶具长柄,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直条状,表面土棕色,根头处密被浅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