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的火把节起源于纪念柏洁夫人。在节日的第一个晚上,白族姑娘们会用凤仙花和石灰搅拌成泥,再用南瓜叶包上红指甲。这个习俗不仅展现了白族女性的巧手,也寓意着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 竖火把 🔥在火把节开始前,全村人会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这个火把是用松树制作的,杆上捆着麦秆和松枝,顶端安有一...
火把节是白民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见于白族民家,拉玛和勒墨三大民系内。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官方认可的白族民族节”三月街“仅仅流行于泛洱海区域的南大理一带(参见:南北大理),其影响和重要性远不及火把节。火把节被简单地认定为彝族...
特别是民族节日,除去汉源节日,白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只有火把节,是整个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在白族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白族民族节“三月街”,仅仅流行于泛洱海区域的南大理一带,其影响和重要性远不及火把节)。白族火把节源于“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
大理的白族火把节,这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的盛大节日,不仅是白族内部共同的庆典,更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火把节,也被称为星回节,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火把节的主要目的是纪念柏节夫人,祈求消除病虫,保护丰收,以及燎去晦气。在这一天,各村寨会竖起一把大火把,上面...
火把节,这一中国西南地区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白族、纳西族、傣僳族和拉祜族等,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亦被称为“星回节”。南诏骠信曾在诗中描绘这一节日的景象:“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大理的白族人民都会迎来一个充满欢乐和期待的节日——火把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扎火把、竖火把、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夜幕降临,村中的长辈们会带领大家献上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的小伙子会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然后点燃大火...
“星回节” 关于白族火把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有《火烧松明楼》《贞烈义女阿南》 《诸葛亮南征》的传说等等,不尽相同 ⊙图片来源网络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是白族民间约定俗成的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 是白族人民集农耕文化、原始宗教崇拜 歌舞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
九河乡白族火把节的变迁 彭加明(古城区)玉龙县九河乡的白族称火把节为“富旺舞”,意思是“六月狂欢节”,它是一个祝福富有、祈求兴旺、载歌载舞的节日。关于火把节的来历,白族有两个传说。其一是,南诏王皮逻阁为了达到兼并其他5个诏的目的,于某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把5位诏主邀请到松明楼祭祖、聚会。酒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白族火把节的盛况和习俗。 火把节的准备工作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民间约定俗成的火把节。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家里有新添婴儿的家庭就要开始准备竖火把所需的材料了。这些材料包括火把杆、升斗、柴火、香火、火把梨、炒豆、红糖水、三牲、染指甲的金凤花等等。 扎火把和祭火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