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想念元稹了,就写信给元稹,“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早春忆微之》);元稹收到信读完,立即回复白居易,“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和乐天早春见寄》)白居易给元稹写信,总有说不完的话,常常舍不得停笔,一看天都快亮了,才暂且打住:“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
元稹当官是有政绩的,如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期间,组织老百姓筑陂塘,兴修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了大家的拥戴。但是才华出众的他,由于性格豪爽,敢于直言,不为朝廷所容,据史料载,一生被贬职调任四次,第一次是到江陵,第二次是到通州,第三次是到同州,第四次是到武昌。白居易(772...
这一年,31岁的白居易和24岁的元稹在吏部考试中同登科第,一起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二人就此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谱写出一段亲密无间、如漆似胶的办公室恋情,哦不,是友情。 用老白的话来说,做校书郎的三年里,他们哥俩是: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
白居易收到元稹的这首诗后,同样深受触动。他在回信中写道:“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朴心哉。”意思是,这样的句子,别人读到都会心生悲凉,何况是我白居易呢?这份感情,让身处贬谪之地的白居易感受到深深的慰藉。在两人被贬期间,他们的书信与诗句成了彼此的精神支柱。元稹曾说:“远信入门先有泪,应是江州司马...
元稹看到诗,立马回了一首:“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看了这诗,直接感动到不行,又写:“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这种你来我往的诗意对话,放在今天,妥妥的是朋友圈互动天花板。人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后来俩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分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友情与诗意的交融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最深邃的风景。而在中唐的烟尘中,白居易与元稹的肝胆相照,不仅以诗行刻画出士人的精神脊梁,更以肝胆相照的深情,为后世留下了一曲超越时空的“金兰绝唱”。元和初年的长安城,春柳拂堤,诗酒如织。白居易与元稹的相遇,既非偶然,亦非寻常。彼时白居易以《...
元稹赠诗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二人其实就一个意思:我舍不得你呀!元稹被贬不久就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于是回家丁忧。元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八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元稹回家丁忧后,没了俸禄,让这个原本不富裕...
元稹后来的风流韵事颇多,比如他和女诗人薛涛的爱情,但那更多的是激情,很快就会消逝在岁月里,真正让他一生怀念的,一直都是原配妻子韦丛。二、元稹收获了死生知己白居易 白居易比元稹大七岁,二人一同举仕,又一起在京畿秘书省工作了七年时间。这段时光让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公元809年元稹出使东川,这时白居易...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1、他们的友谊为后人树立了真挚友情的榜样。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朋友之间应该互相鼓励、支持、理解,共同追求进步和成长。这种友谊的力量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可以...
不过元稹并不孤单,不久后,办公室就迎来一位新同事,他叫白居易,年纪比元稹稍微大点,已经35岁了。 白居易和元稹同时参加制科考试,只是成绩稍微差点,到周至县做了一段时间县尉,就被调回长安做左拾遗。 从此以后,办公室里基情满满。 元稹和白居易组成CP,不停的帮唐宪宗挑毛病...不管什么事都要管,不论什么话都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