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白垩病(Chalkbrood of honey bees),又叫“蜜蜂石灰质病”,是由蜂球囊菌引起的、发生在蜜蜂幼虫身上的病害。幼虫患病后,大幼虫失去光泽和饱满度,先从腹部下侧出现白色附着物,逐渐向整个躯体延伸,虫体开始肿胀,充满整个巢房,形状可呈巢房的六边形。随着病情的加重,患病幼虫整个躯体呈白色,并逐渐皱缩、...
(1)用大黄苏打片预防和治疗蜜蜂白垩病,每 kg 糖水加入 10~15 片大黄苏打,搅拌均匀后喂蜂,每晚喂 40g 左右;(2)配制 0.2% ~ 0.3% 的食用碱糖浆喂蜂,每群每次 500mL,连喂 3~4 次;(3)用制霉菌素治疗,每群5 万个单位,研碎后加入 0.5kg的糖浆中饲喂蜂群,隔日一喂,...
若发现有少量患病幼虫,可用镊子夹出滴上酒精(眼药水瓶装酒精),趁早清除防止蔓延。 综上所述,蜂群患上白垩病,心里不要害怕,也不要紧张,更不要恐惧。要头脑冷静,坦然面对,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方案。选育抗病蜂王,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消毒措施,则能控制白垩病的发生和蔓延。(来源:中国蜂业,2...
患有白垩病的幼虫在封盖的前后死亡,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更容易感染。死亡幼虫初期苍白肿胀,后期失水缩小变成质地疏松的白石灰物质。病情轻时,蜜蜂可以把虫尸从巢门口清除。病情严重时,蜜蜂无法清除,在巢房中可以看到很多白色的虫尸,这种症状一般可以判断为蜜蜂白垩病。三、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1、换箱换脾:去除患病...
白垩病蜂球囊菌,又称蜂球囊菌,为一种真菌,只侵袭蜜蜂幼虫。蜂球囊菌寄生会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白垩病。病原结构 蜂球囊菌是菌丝体单性,为白色棉絮状,有隔膜,雌雄菌丝仅在交配时形态才有不同,为雌雄异株性真菌,单性菌丝不形成厚膜孢子或无性分生孢子,两性菌丝交配后产生黑色子实体,孢子在...
白垩病基本概念与背景 REPORTING 白垩病定义及特点 定义 白垩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蜜蜂幼虫和蛹。特点 白垩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蜂球囊菌的真菌,它能在蜜蜂幼虫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孢子,导致幼虫死亡。死亡的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灰白色的块状物,被称为“白垩”。分布地区与流行情况 ...
蜜蜂白垩病是蜜蜂的一种真菌性病,是蜜蜂球囊菌引起的一种蜜蜂幼虫真菌性蜂病,一般4日龄的幼虫非常容易被感染,而且雄蜂幼虫被感染的概率大于工蜂幼虫,由于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膨胀并且长出白色绒毛充满蜜蜂巢房,导致虫体呈现正六边形状,蜜蜂幼虫发皱,变硬,发白,头部发黑,蜜蜂幼虫出现干尸状发白硬块,感觉就像...
白垩病往往与蜜蜂不适应突变的气候相关,防治此病应从蜂群饲养管理着手。首先除去病群中所有的病虫脾和粉蜜脾,换上干净的巢脾供蜂王产卵,换下来的巢脾必须进行认真的消毒。然后加强蜂群的保温,将蜂群搬离相对阴冷的环境,保证蜂箱内外的干燥。对发病的蜂群,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药物治疗,一般用甲苯...
诱发病原:蜜蜂白垩病是由一种叫做蜜蜂球囊菌的真菌所引起的。发生症状: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容易感染,患病的幼虫在封盖的前后死亡,死亡幼虫为苍白色。发生规律:每年4~10月发生,通常4~6月是高峰期。防治方法:去除所有的病虫脾和粉蜜脾、加强保温,换箱换脾后立即按规定用制霉菌素饲喂。一、诱发病原 蜜蜂白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