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5、新停:新近停止。
登高的主旨是什么呀 简介 登高的主旨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
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在这一天,古人会带着家人或者朋友一起相约登高远眺、出游赏景。 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杜甫却是一个人。 公元767年重阳节,五十六岁的杜甫,一个人在夔州城外的白帝楼的高台上,一边登台,一边思考,于是就有了这“旷世神作”。 前四句写登高感触,后...
事业上,“行远”是积累、“登高”是成就,“行远”与“登高”体现了“积累”与“成就”的辩证关系;在做人上,“行远”即树立远大理想,“自迩”则要求脚踏实地;在做事上,“登高”即应有攀登事业和科学高峰的抱负,“自卑”即指必须具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务实精神。虽然经历了教会办学、私立中学、公办中学和...
登高一呼 登高一呼,汉语成语,拼音是dēng gāo yī hū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一省之内,惟彼独尊,自然是登高一呼,众山响应。”成语用法 示例 你只要登高一呼,这事就有希望了。
杜甫的《登高》的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该颈联蕴含的丰富情感包括: 他乡羁旅之悲:诗人身处他乡,如同羁旅之人,心中充满悲伤。 久旅远行之悲:“常作客”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悲哀,“万里”则进一步强调了远行之苦。 萧瑟秋景之悲:在萧瑟的秋天,诗人更加感受到...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