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登州府海阳县建立的时间还不长,那时修撰的《海阳县志》中,只记载了三位知县的名字,他们分别是费元衡、高晋、包桂。其中,费元衡实际上是雍正末年的莱阳知县,雍正十二年底,朝廷就已经决定设立海阳县,但一时还没有派出新知县,费元衡就以莱阳知县的身份,署理海阳县事,作为正式交接前的一个过渡。费...
登州府海阳县是现在的烟台市海阳市。以下是对海阳市的详细介绍: 地理位置: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烟台市境南部,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濒黄海,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 地名由来:因地处于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行政区划:海阳市现辖4个街道,分别是:方圆街道、东村街道、凤城街道、龙山街道。
乍眼一看数据,似乎感觉荣成比海阳更远。但就当时实际交通情况来看,海阳县的“遥远感”更强烈一些。这其实也好理解,打开山东地图不难发现,海阳县位于胶东半岛的南海岸,登州府城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北海岸,两者之间的连线,相当于纵贯整个胶东半岛。并且连接在中间的是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的栖霞县,山高水...
乾隆年间,登州府海阳县建立的时间还不长,那时修撰的《海阳县志》中,只记载了三位知县的名字,他们分别是费元衡、高晋、包桂。其中,费元衡实际上是雍正末年的莱阳知县,雍正十二年底,朝廷就已经决定设立海阳县,但一时还没有派出新知县,费元衡就以莱阳知县的身份,署理海阳县事,作为正式交接前的一个过渡。
《登州府志》载:“海阳县,在府南三百八十里。荣成县,在府东四百六十里。”要知道,按照清代的统计,从登州府城到山东省城济南府,也不过九百二十里。也就是说,从登州府到海阳县和荣成县来回一趟,差不多相当于去了趟济南。 乍眼一看数据,似乎感觉荣成比海阳更远。但就当时实际交通情况来看,海阳县的“遥远感”...
登州府大致位于今天的山东蓬莱,包括烟台、威海及青岛的莱西等地。其中,海阳县位于蓬莱,现在称为海阳市。据《登州府志》记载,海阳县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在海之北。汉朝设立观阳县,明朝设立大嵩卫。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设立了海阳县,以黄海之北为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
不管原籍是否海阳,高晋出生时,其家族入旗已经历了四五代人,成为皇室比较信赖的群体。因此,这一家族的仕途也都比较通畅,高晋的父亲高述明曾任凉州总兵,伯父高斌官至大学士。而高晋自己,以恩荫监生的身份踏入仕途,任泗水县知县。登州府海阳县设立之后,他被选中,成为首任县令。
简单聊聊“登州府”这一历史区划概念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清代中后期的登州府区划示意图。胶东本地的文史爱好者对于这张图应该都很熟悉,但有很多闯关东后人对登州府的概念还是不太了解。下面就简单做个介绍。在古代,府和州是两个不同的区划概念。登州自唐代设 - 胶东故事会于
“我住岛之南,君住岛之北。”则是清代海阳县与登州府之间略微尴尬的位置关系的写照。 清雍正年间,大嵩卫和成山卫分别撤卫建县之后,登州府的辖区由原来的“一州七县”变为“一州九县”。新增的两个县,就是驻地在原大嵩卫城的海阳县和驻地在原成山卫城的荣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