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三甲散伤寒温病经典 《温疫论》下卷。 【配方组成】鳖甲龟甲并用,酥炙黄为末,各一钱,如无酥,各以醋炙代之穿山甲土炒黄为末,五分蝉蜕洗净,炙,五分僵蚕白硬者,切断,生用,五分牡蛎煅,为末...
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上已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也,后汉张仲景着伤寒论,欲明冬寒春温夏秋暑热之正,自不能并入疫病以混常法,然至理已毕具于脉法中,叔和不为细绎,乃谓重感于寒,变为瘟疫;又谓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
《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
评点《瘟疫论》,蓄血 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樵。 继续评点《瘟疫论》,蓄血。 翻译文: 大小便蓄血便血,无论是伤寒还是瘟疫,都是因为当下不下,邪热久积、无法泄出造成的。血和热纠缠,在经络里流动,表现为紫血;在肠胃里,表现为黑血,大便漆黑色,若此时大便反而容易,是因为用过润下的药,结粪已经通下,但病人真元...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气(病毒)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早期应用中药透邪达表,可以预防感染者发生重症肺损伤,重症患者应用中药凉血解毒,改善呼吸衰竭和瘀血重症,减少病死率。历史上中医药就发挥着重要的治疗瘟疫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对于单纯病毒感染没有使用抗...
云南中医药大学王仕奇博士研习沈先生系列文论,同时参详瘟疫论治代表性著作《瘟疫论》,发现古今贤达所见一致,故摘录吴又可《瘟疫论》与沈先生“疫疠三论”(《关于此次瘟疫小识》、《瘟疫小识补》、《共存?杂处?》)、“寓言二则”(《悲乎?!》、《高公邀客》),古今互参,提笔作注,以期彰显其义。建木医社刊载于...
《瘟疫论》是明末的医家吴有性写的。整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五十章。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流行与伤寒的区别。第二卷共三十五章,讨论了流行性疾病的并发证候,其中几章讨论了流行性疾病的名称,流行性淋巴结核的证候与治疗。附上一份附录。这本书是清朝乾隆年间,黄晟校刊本。根...
《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书中对病因、发病...
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后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告世。至于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论?或 谓温疫之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乃称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论,谬称全书。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
戴天章推崇吴又可的学说,认为《温疫论》“贯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是当时医者“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导致临床误诊误治颇多。戴天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