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痹指外感风寒湿导致气血瘀阻经络、关节的病变。可以用补肾祛寒、活血通经的方法治疗。 瘀血痹属于痹证的一种证型,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屈伸不利,严重者导致关节肢体变形,可伴有舌质紫暗、脉细涩等。 瘀血痹治疗应补肾祛寒、活血通经,药物可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方中...
方药:制马钱子500克,乌梢蛇1500克,地龙1500克,乳香1500克,没药1500克,青风藤500克,败酱草500克,丹参500克。 功能:活血通痹止痛。 主治:风湿瘀血痹阻,关节肿痛,腰膝酸重。 制剂规格:上五味为细面,后三味煎汁浓缩,两者均匀混合,晒干或低温干燥,研为细面,过80目细罗,取上药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 用法用量...
【辨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瘀血痹阻证】AS患者肾气亏虚,致五脏气虚,无力鼓动血行,形成瘀血,甚或病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此证贯穿AS疾病全病程。症见:腰骶、腰、背、颈部刺痛,痛处固定,疼痛夜甚,脊背僵硬。肌肤干燥甚或甲错。舌暗或紫,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或涩。治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
瘀血痹阻证的病因: ①风邪致瘀:当肌表感受风邪不能即时解散,可随患者自身体质之差异,深入血脉或脏腑致瘀。后世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即来源于此。 ②寒凝致瘀:《金匱·妇人杂病》指出“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血分受寒,或胞门被寒邪侵袭,血脉凝敛,血运障碍,经络凝之不通,使瘀血积结。
外邪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或疾病日久,正气亏虚,气不行血,而至瘀血内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肌肤、关节刺痛不移;瘀血聚集不散,故局部拒按;瘀血阻滞经络,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不欲饮;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肌肤失荣,故见皮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血溢脉外,故见面色黧黑、舌紫、脉涩等;血瘀郁热,故见...
胸痹瘀血痹阻证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成。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经络气血运行被风痰瘀血等病理产物所堵塞,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病证。病因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临床表现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病机 病理因素...
瘀血痹阻证治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为广大考生整理如下: 证候 咳嗽咯血不止,血色暗而有块,胸痛如刺,午后或夜间发热,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身体消瘦,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 此证多因忧郁伤肝,肝气郁滞,气滞则血行滞涩,或因伤湿、暴饮、房事不节,劳役过度等原因,医学教育网搜集...
瘀血痹阻的心脉痹阻证症状主要有( )A.刺痛、舌紫暗、面色晦暗B.心胸疼痛、痛引肩背C.闷痛、形体胖、身体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