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痞证是中医中的一个病症概念,主要指的是胸腹部有胀满不适,但不明显疼痛的一种状态。 1.症状表现:患者一般会感到上腹部或胸部有压迫感、胀满感,但不像一般的疼痛那么剧烈。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存在,并伴随食欲减退、嗳气、恶心等症状。 2.形成原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情志不畅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
痞证的临床表现? 痞证为中医论述中的脾胃病证,一般其临床表现可有消化不良、胃部胀痛、上腹部坠痛、反酸、嗳气、呃逆甚至吐血、黑便等,均与消化道的损伤病变有关。而在中医表述中则为脉浮而紧、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腹脘胀痛等,且脾胃升降失职可致肺肝失和,有损阴气,还可有烦热口渴、咽干目赤等。建议患者...
痞证是什么意思 痞证,中医称之为痞满,它是指一种自我感觉心下塞闷、胸膈胀满的病症。这种病症并不会造成疼痛或者其他明显的感觉,但是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根据中医理论,痞满可能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痞满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伴有...
若中气大虚,痞利俱甚,出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又当补中和胃,降逆消痞,于半夏泻心汤中重用甘草(即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论述有五,但归纳起来,只有热宿及寒热错杂痞两大类型。热陷胃中...
《伤寒论》中五个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黄连汤证及旋覆代赭汤证)为辨治厥阴痞证的典型代表方证,但各方的辨治侧重点不同。 (一)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药物聚类分析发现,痞证的治疗用药主要分为3类。叶天士擅用经方在性味方面所寓之“法”。第1类药物中橘红、郁金均味辛、苦,杏仁味苦,辛苦开气,结合行气化痰;第2类药物中半夏味辛,人参味甘、微苦,茯苓味甘,辛甘相合,兼健脾益气;第3类药物中黄芩、黄连均味苦寒,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干姜味辛散,大热,...
痞证是指气机阻塞,胃脘部满闷不舒。 所以,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窒塞,胀闷不舒,按之柔软,没有压痛; 《伤寒论》149条所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154条所说“心下痞,按之濡”。 痞证的成因 《伤寒论》第131条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心下痞证的概念 关于痞证的条文 心下痞的具体分类与证治之1---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第131条(对比15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
痞证 病情描述: 痞证 医生回答: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1、部分患者可出现眩晕症状。另外,还可能出现咳嗽痰多或腹胀等腹痛症状。大部分痞症可能是因为消化不良所致,有些还可能是因为还常有饱嗝现象,平时饮食一定要清淡,多吃些软面条或小米粥类易消化的食物。
痞证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4W 治法 人参半夏酒[配方]半夏、黄芩各30克,人参、干姜、炙甘草各20.克,黄连6克,大枣10克,白酒750ml。[制法]将前7味共捣碎,人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日后,再加冷白开水500ml和匀,过滤去渣即得。[功用]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主治]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