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外排则见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犹如冬日寒冰,需以温热之力方能融化;暑邪炽热升散,排病时多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犹如烈日炙烤,需清泉以解其燥;湿邪黏滞重浊,其去则身体困重、肌肤肿胀,仿佛置身于连绵阴雨之中,亟待阳光普照以驱散阴霾。
面对不同的病邪,需给予其不同的出路,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病邪轻浅则升散之,病邪沉重则削减之,病邪在上则越之使出,病邪在下则引而竭之。中满之病则泻之于内,有形之邪则渍形以为汗,病在皮肤则发汗以解之,病势慓悍则按而收之,病势充实则散而泻之,血实之证则决之以去其瘀滞...
“消暑第一穴”——曲池穴 曲池穴是手阳明经的合穴,能通上达下,把暑气发散出去,是调理暑邪的主要穴位。 取穴:正坐屈肘,位于手的关节弯曲凹陷处。 做法:用大拇指按压,一松一放,稍微用一点力,会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左右交换着按,...
根据疹子排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皆如此。 有的病人说,早晨起床后自觉屋子里较平时特别臭,岂不知这是机体阳气充足了,借睡觉时把病邪通过皮肤排出的...
整体上看,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论及的病都比较轻,基本都是外感新病,病邪刚侵入人体不久,没有结实,或者说,外敌入侵还没有站稳脚跟,这个时候处方用药轻灵简省,自然可以解决问题。而到了《金匮要略》里的病,很多是慢性病,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病,病邪已站稳了脚跟,而且往往是多种病邪相互“勾结”为患,盘踞于...
病邪入侵,皆始于天地人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身体出现不适,原因无外乎有三,一为天气,如风寒暑热;二为地气,如湿;三为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情绪,有天有地有人,三者紧密相连,所以养生顺养天地四时之变,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身体很怕暑邪寒邪燥邪,这个邪便是伤害身体的不正之气,如果体内的正气足够强大...
阴阳:病邪的性质(还是病体病位的性质),阳邪动,阴邪静,阳邪如聚,阴邪如积……阴病使人偏静,如伤寒论少阴病“但欲寐”,阴邪入于少阴,加强了阴的力量,而制约了太阳(主管范围包括头脑),阳气不足以供应头脑能量,因此多睡。 寒热:病邪的基本作用,表现为体温,也表现为膨胀或收缩 表里:病邪的位置,表里是大方...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与时令季节相关。 温毒的攻窜流走特点是可以内攻脏腑,若攻肺会使肺气壅滞,引起咳喘和呼吸困难,也可以流动攻击心脏和肝脏,也可以全身窜动,扰乱肌肤、经脉和血络,引起皮肤红疹遍布。温毒的蕴结壅滞是指温毒会凝聚于脉络,使血脉阻滞,局部出现红肿疼痛,若滞留于肌肤或皮肤,...
病情分析:病邪是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是与物质相反的物质,除此之外,病邪分为五类,还可以以寒热划分,如果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可以配合中西医进行治疗。有的病邪可能会散发寒性,这种情况就是寒邪,如果散发热性,就是热邪,它可以使人体的体温升高,产生发烧,发热的现象。2021-12-03 ...
病邪侵犯人体,所伤害的部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脉证,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所谓“清邪居上,浊邪居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说明各种致病因素都各有其特性。 病邪侵犯人体,所伤害的部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脉证,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所谓“清邪居上,浊邪居下”,“风令脉浮,寒...